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劉君燦

 

1.

作者在本段中,以中國有宇宙發生論為由,論證中國是有科學的。

 

1A.

作者認為中國的學問,是以解決人的問題為主,傳統科學亦復如此,主要是針對人的日常起居問題為主。

 

注:

「人」可以有兩個不同的解釋:我們中國的學問的確是較注重種族融和的問題,但並不同於一個人在起居生活所面對的問題。作者似乎將兩者混而為一。

 

 

1B.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宇宙發生論(即探究宇宙之所以形成),從而發展出神話,再而哲學,跟著便順理成章地發展出科學。

 

注:

我們可以假定首先同意作者第一個假設,即每個民族都有宇宙發生論;我們也可以認同作者的另一個假設,即宇宙發生論→神話→哲學→科學

但就我們所見,並不是每個民族皆發展出神話系統。各位要留意,我們所說的是神話系統,而非民間的迷信神話故事。神話是我們用以解釋所處世界及宇宙的第一步。如果我們將中國的神話故事,與希臘的神話作對比,我們便會發現,兩者的差距實在太大。前者的結構紊亂,而且不能透過內容呈現當時人的世界及宇宙觀;但希臘的神話,則試圖透過系統的說明,呈現了當時的社會架構及匯集了當時人對宇宙及人生的思考。

至於哲學,我們的哲學範圍只集中於人事的探討,但較少思考抽象的宇宙。當然不能如西方般,將科學自哲學分離而自成一家。

 

1C.

作者在上一段其實是希望大家同意,只要一個民族一旦有宇宙發生論,便自然會發展出科學。

 

 

 

2-4

作者在這三段中,想解釋為何外人會產生中國沒有科學的錯覺。

 

 

2

本段主要指出中國科學著作的現象,而其論點是:由於科學在中國文化中只是輔助的角色,所以不容易被人察覺,因此而忽略,最後被誤會為中國沒有科學 :):):):):):):):):):):):):):):):)

 

2A.

作者認為中國人主要解決人的問題,所以科學在中國文化中只是屬輔助角色。

 

注:

1.        作者在此處的說法對了一點,錯了一點。

2.        古中國的確是以民族融和為著眼點。據估計,中國在商朝時,散佈在黃河流域一帶的民族是以千百計的,加上當時人的地理觀念是以為全天下只有中國,因此如何不用武力融和各族便成了核心問題。

3.        此外,農業社會所需用的科技是有限的,因此科學很難在中國發展,並不單純是令科學成為輔助角色。所以科學根本不能成為輔助角色,中國擁有的只是技藝。

 

 

2B.

作者舉出中國歷史上,在科學有成就的人,他們的科學理論或見解,只是散見於各自的著作中,所以外人不易覺中國的科學。

 

注:

1.        作者舉了墨子、王充等人為例,但這些人都不是科學家,所以作者的舉例有點問題。

2.        再者這些人只是提出了一些自然現象,及初步的推論,並沒有嚴謹的推理及驗證,所以很難就此說是這是科學。

3.        而且作者先說這些古人是科學家,然後便說他們的科學理論散見各處,因此便說中國的科學是隱藏了。這樣說法有循環的味道吧。

 

 

3-4

相對來說,中國人較多討論工藝的專著,例如相馬經、相牛經及黃帝內經等。因此給人一個錯覺,便是中國只有技藝,而沒有科學。

 

5-7

作者道出自己對中國科學的見解。作者的觀點是:中國是有科學的,只是隱藏在文化中,一般人不易察覺而已。

 

 

5.

本段是過度段,作者列舉了過往學者認為中國科學不發達的原因。作者沒有否定,但從下段的立場來看,作者認為這些人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主要的分歧是,這些學者認為中國是沒有科學,而作者則認為中國是有科學的。

 

 

6A.

作者認為中國的科學是「整個化在文化之中」,即是說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有科學的,只是因為融化了,所以我們看不到而已;就好像葡萄糖融化在水中一樣,你雖然看不到葡萄糖,但,其在水中是充滿了葡萄糖的,同學都明了吧,死未。

 

6B.

作者舉中國的學者為例,這些人都沒有專門著作,所以說明了中國科學不突顯的原因。

 

注:

作者所舉的學者,除了張載、宋應星及方以智等人,荀子、王充及淮南子等人都並非科學,所以當然沒有科學著作。

 

 

7.

此部分解釋中國將科學化在文化中的原因。

 

7A.

作者認為科學化在文化中,是因為天人合一。人原本與天為一,而知識是宇宙/真理的一部分;所以知識不可分割,一如人與天不可分割一樣。

 

注:

1.        天人合一的理論原是探討人與宇宙的關係,但發展仍屬雛形,古人是否如此有系統地將這種理論推衍至各種學問,似乎甚成疑問。

2.        其次是,為何獨是科學要化在文化中而其他學問並沒有這種現象?是否古人根本就不注重科學,甚至沒有科學的概念?

 

 

 

 

8-10

作者在此三段中再次解釋,中國為何只注重科技而沒有科學,關鍵原因在於中國人專注解決人的問題。

 

 

8.

作者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中,除了天地以外,人是最大的,所以一切文化都是圍繞著人來建設,科學亦然。受這種觀念影響,中國的科學無論如何不能突顯出來,而亦事事要服從於人,不能自我獨立。

 

作者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重人的(與上文重視族與族之間的融和不同),所以日常生活器用,都是以解決人的問題為主,而科學是以工藝為呈現方式。作者認為工藝就是科學,但為了有效解決人的問題,所以科學要以簡單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

 

注:

作者在此處以科學等同工藝似乎有點問題。

 

 

9A.

作者在此段說,中國人與天(自然)有強烈的交感,所以中國科學便會散諸經典(化在文化中)。

 

注:

很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為何有交感,便會令科學化在中國的文化中。我不知道,我抵死,不過佢重抵死。

天人交感只是用來詮釋人與宇宙的理論,不必以為真有其事,但作者說:「所以在……天人交感思想下,中國傳統科學……較少獨立成書,就很自然而然了。」似乎將理論變為事實了。與理論的原意似乎有所出入。

所謂天人感應,只是一套非常簡單,用來解釋人與宇宙關係的理論。前人認為天有天理,人必須依乎天理而行。當人的行為有偏差時,天便會透過災異向人昭示上天的怒意,而上天亦會透過神秘的方式,向人心傳達天道。但只限於籠統的真理,例如善、仁等抽象的概念,似乎沒有人說過上天會向人說出很實在的的知識,例如潮夕漲退的關係。

 

從某方面來說,交感似乎有點似情與中國文化中所說的感通(我在另一篇筆記有簡略介紹通感);而最似的是,兩位作者都神化和醜化了本來頗有深度的理論。

 

 

9B.

作者認為這種天人交感的思想,令中國人發現了地磁的方向性、潮汐與日月的關係。

 

注:

我寧願相信中國人發現潮汐與日月的關係,是由於經過簡單的歸納及推理過程;發現潮汐現象,應該是我們的祖先用弓很久的時間,對比不同環境下的不同因素,最後得出月亮會影響潮汐的結論。例如,我們的祖先可能最先懷疑樹上跌下來的香蕉擊中某甲的頭,會引發潮汐漲退,但在另一個環境下,這個前設卻不管用,於是便會轉而考慮其他因素;到有一天,有一個祖先開始驗證月亮是否影響潮汐的因素,經過不同時間,在不同地點驗證過這個假設後,我們的祖先便確定了潮汐與月亮間的因果關係了。

我相信這個推論,會比作者的來得合理吧。

 

 

10A. 並且在人文的突顯下……既有工具的靈巧運用,包括改良。

 

作者利用女媧及「盡人事以聽天命」說明中國人的民族性,是自強不息,靠自己多於靠天,因此中國人的民族性是產生科學的必然因素。

 

注:

女媧是中國殘缺的神話系統中的主角,其實反映了當時母系社會的狀況,似乎並沒有反映太多作者所說的觀點。

 

 

10B. 而事實上工藝事實與科學理論是不可分的……特別強調的。

 

作者實想說的是,既然有事實,就必然伴隨理論;作者想以此證明中國既然有工藝,就必然有科學理論。

 

注:

但事實是,現實中我們往往有許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例。正如我們中國的四大發明,我們可以造出指南針,但我不相信當時的中國人有磁場的觀念,更遑論驗證;再如火藥,我們根本在沒有很完整的化學知識下造出來的。凡此種種,都是有工藝事實,但不能就說我們已經掌握了其背後的科學理論。所以作者的反論十分難以令人信服。

 

 

11---12. 作者用這兩段來說明西方的科學及文化背景

 

11.

 

整段的意思是說,西方的科學主要是為了描述上帝、以及建構一個完美的世界,所以他們再進一步發展精密的數理。

 

作者在此其實是暗示,西方的科學之所以能獨立成一門學科,其實是因為他們遠離人群;而中國的科學因為是為人而設的,所以化在一切生活中,不必獨立成科。

 

注:

 

從現實中觀察,西方的科學真的是遠離了人們嗎?坐在我們的家中,抬頭四顧,單是電器用品,我們能簡單地說西方的科學遠離了人群嗎?所以面對作者簡單的推論,我們很難不說他荒謬。

 

題外話:基督教亦是東方的思想,所以我們將孔子的言論與耶穌的言論對比時,除了上帝的部分,會發覺兩者竟然有許多類近之處。

 

12.

這段可以不理亦沒有甚麼影響。

 

 

13---14.

作者這段所說的文化模式的差異,就是說兩者對人的關心程度。作者在14段中說,西方有科學哲學及科學史,證明他們自己也明白這種將人與科學分裂的做法是不妥當的。

 

注:

一門學科往往都是伴隨哲學與史學的,因為我們要反省及檢視我們所處的位置及身處何方,否則只會迷失在技術的發掘,而不能在寬闊的知識之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為自己訂立前進的方向。

 

所以我亦只例不同意作者的說法。

 

 

15.

 

作者此段以中國大傳統與小傳統溝通無阻,又一次證明中國科學是化在一切生活中。

 

注:

  1. 我不知甚麼是科學大傳統;亦不知甚麼是民俗小傳統。
  2. 我無氣講了。

 

 

 

16.

作者認為中國人忘記了自身的科學,只顧跟著西方科學走,原因有二:

  1. 我們現在所受的科學教育,主要是西方式的,所以便認為中國沒有科學。
  2. 填鴨式教育令學生不會思考問題,所以不考究中國是否有科學的問題。

 

注:

我們是由於受西方式的教育,所以才令我們不知道中國有科學;還是因為中國自古便沒有科學,才令我們中國沒有自己的科學教育?這個吊詭的問題,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是的,我們都沒有思考能力的,所以要靠作者了。

 

 

17.

作者將中西方的科學方式分為關聯感應及因果關係兩種,然後說西方已經開始注重及發展生態網,暗示西方有超越中國的趨勢,因此在以下兩段提出補救的方法。

 

 

18. 建議一

 

作者認為一般人都同意中國是有科學的(?),但對中國的科學及其思考模式尚未有定論,所以一定要將這種模式找出來。

 

19. 建議二

 

作者認為在各種學科中加入中國式的例子和習題,並且教導學生中國式的思考方法。

 

20. 總結

 

作者認為關聯感應式的思考方法,是中國的秘技,如果讓西方掌握了,便會令中國文化蒙羞。所以中國一定要努力發展自己的科學。

 

注:

我仍然質疑,同是地球人,有沒有可能會有兩個民族,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如果這是真的,我們還能否稱為同一種族?

 

其次,我不覺得西方人如果掌握了關聯感應的思考能力,會令中國人蒙羞。因為有人欣賞即證明有用,作者應該慶幸除了他以外,還有人欣賞這種思考方式,或者說,還有人認為有這種思考方式。

再其次,學術需要寬闊的胸襟,如果人家做得比我好,我不需要隱藏、不應該妒忌。人家將我已知的,知得更深入;將我已懂的,運作得更好,我們應該拍手叫好,因為別人讓我們開了眼界。關聯感應的思考方式被西方人學了並不會令中國人蒙羞,但這種認為中國人會因此蒙羞的想法才令人感到蒙羞。

再再其次,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家都是以己之長補彼之短,不會因為你某方面不及人便會被淘汰,只有當你事事不及人、不思進取、固步亂封才會被自己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