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undefined
undefined

How TV & Electronics Industries
were Started in China in 1950s

電視 和 電子工業
是如何在中國開始的?

臺灣的 "經濟" 是怎樣才開始 "起飛" 的?!

1993 年後的努力目標, 是 "中文電腦".

我國 十三億人口必須及時趕, 超時代!
政府辦不成的事, 一如電視與電子, 讓我們民間自己來辦!

政府裡做事講 "利害", 我們民間講 "奉獻"!

GeoStroke


The very first TV License issu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in 1959.


中國電視工程傳習所 原址之大門
臺灣省 臺北巿 長安東路二段 102 號
This is the ONLY picture taken
before the door was closed permanently.

Nancy YU was 2 years old with her grandparents in 1965


Nancy is taking care of her aging parents
now in Sacramento, Ca USA

電視憶舊

俞祖禎

1956:

李熙謀先生 時主持教育部 "世界名著譯述委員會", 選有一本 "電視工程" 大專教科書, 適逢我
以已譯就之 "電視原理與實用" 相示, 先生詢問有否興趣為教育部譯一本書. 我當即承下這個
任務. 不日與當時部長 張其昀先生 簽約. 撒下發展 "中國電視, 電子工業" 的第一粒種子.

1957:

中國電視工程傳習所 成立, 二月二十四日工程科第一期開課.

1958:

中國無線電協進會由 胡振庸, 胡思良, 姚善輝, 張仲智, 黃履中, 俞祖禎 六人成立電視小組, 經由
劉世海 及 魏紹徵 兩先生向 陶希聖先生 促銷 "中國電視廣播電臺" 計畫. 後由 魏景蒙先生 負責.

1959:

教育部出版 大學用書 "電視學". 由臺北市 正中書局印行.

1959:

交通部郵電司于潤生司長, 丁巽年科長 開荒譯述, 草擬, 和整理 電視廣播法規, 明文規定, 商業電
臺有社會責任, 為核准設立電臺之要件. 每天必須提供一定比例時間作社會公益服務, 交通部
須逐日嚴格監督. (有司照著做了嗎? 屆期根據甚什麼核, 換發許可証?) 筆者承邀, 供獻心力.

1959:

黃季陸部長 委由 劉先雲司長 "自力" 籌創

教育電視廣播實驗電臺.

經費僅十七萬臺幣, 合美金尚不足四千五百元. 一切 "克難"!

1960:

訂在全國第四屆教育會議二月十四日開幕時, 在科學館頂樓開播. 大頭部長 配上 大肚花瓶* 在小
螢幕上初現, 引發哄堂大笑, 起立熱烈鼓掌慶賀中國 "自建**" 電視初播成功.
* 當時經費困難, 臨時到資料館會議室抱來的一個花瓶.
** 請參見 中華偉人 (五): 林則徐, 詹天佑等. 中國在百餘年前就能自力更生!

現出中國幾十年來的難得一見的自信與自傲! 黃部長和劉司長曾為國人自建電視在立法院忍譏
受謗, 私下以 見怪不怪, 其怪自敗. 自勉, 並錐心咬牙鼓勵工作人員, 不顧艱難困苦奮勇向前, 做出
來給他們看. 其中辛酸不足與外人道!

開播成功的熱烈掌聲, 聊足告慰兩位賢者, 長者為國的苦心. 最早的電視教學節目由師大 陳致平
教授以 "中國通史" 開播.

1961:

年餘後, 臺灣電視周天翔趕緊以 "數千萬元鉅款" 向外國購機, 由張仲智, 姚善輝, 黃履中, 黃鑑村,
羅朝樑, 葉超, 張正傑, 沈銘山, 林登義, ... 等諸兄前往籌劃開播.

* * * * *

1965:

電視 及 電子 發展開始後, 各方神聖各顯神通, 不擇手段, 競相爭出. 見之寒心. 朝野皆無志氣, 只
知爭權奪利, 不思 自力更生! 令人痛心至極. 斯人獨憔瘁, 在三餐不濟小兒無奶(粉)的情形之下,
不得已乃向至友徐載華兄借款購機票去國, 攜眷避往海外謀生.

如鯁在喉, 這段往事埋在心裡近四十年, 是非人物現多已作古, 我也六十好幾, 且已中風半殘.
特道出來為歷史存真.

1993:

鑑於現行中文輸入法多數人不會使用, 乃另起爐灶, 在美發明

認圖 (見字知碼) 十鍵 (10 Keys)
繁體, 簡體 兩用中文輸入法
,

期求中國的龐大人力資源不再被無知浪費,
能有效用以建設國家. 無意與任何人爭名, 爭利.
其所以請得 中國 與 美國 之專利 (1996, 98),
目的乃在求得專家的嚴格檢驗,
獲取公信力.

Interface   enlarge

enlarge

"意識" 推不動 "中文電腦普及"

俞祖禎 12 -23, 2005 Sacramento Ca, USA

中文電腦的普遍推行, 照目前的 "方式" 進展, 恐怕是百年無功了. 原因很明顯,
兩岸政府都無視 "實際", 憑著窄狹的 "意識", 使用暫時權力, 一味蠻幹!

1993 年, cwin3.1 (繁體字) 及 cwin3.2 (簡體字) 電腦工作系統流行, 到 2005 年
cwinXP 出現, 中文輸入方法 異常複雜難記, 使用困難, 由於當事者 "無知, 固執",
迄無顯著改進.

花了十二, 三年光景, 大陸政府推行 PinYin 與 五筆, 臺灣政府推行 ZuYin 與
倉頡, 毫無效果! 大學生十之八,九均不能運用中文電腦處理 "課業" 或 通 "Email".
畢業後, 在工作崗位上, 不能使用中文電腦處理業務. 以致效率低下!

可見: 希望每個人都成為 "語音專家 (Linguist)" 的 "音符" 方法, 不切實際; 希望
人人會 "拆字 (Dis-secting a Character)" 的 "字根" 方法, 也不切實際.

這十幾年來, 龐大的 "人力資源", 是完全被兩岸政府的無知浪費掉了!

上述兩種方法, 音符字根, 均不 "人性化", 使用人一直有 "被強制" 的感覺, 方法
脫離了 "使用人" 而 "昂然鶴立". 加之, ZuYin, 倉頡, 與 五筆 均需用 "特殊鍵盤".
這一點, 限制了在 " 邊遠地區" 及 "海外" 的普遍使用, 無法推廣!

學習這兩種方法, 任一都需要 "雙重" 努力:

一. 方法內容 --- 無邏輯上的 "一貫性" 理解, 異常 "複雜" 難記.
二. 鍵盤指法 --- 手腦 "難諧", 不經常使用即會遺忘, 遑論速度!

小學生幼年時學會, 經久不用, 多數於成年後, 即忘得一乾二淨, 仍然是

中文電腦文盲 (Chinese Computer Illiterate).

以前的龐大教育投資, 完全是浪費!

使用人對這兩種方法, 均不能 "持久使用".

所以, 數據化 (Digitizing a Character) 是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途徑. 詳見:

https://www.angelfire.com/mn3/10key/ChineseInputSystems.html

下面 "跟著來" 的大問題是:

關係著 "工商應用" 及 "科技" 研究發展的

資料高速 搜索 !

現有的方法不能有效地 "面對" 問題, 需要 "數據化 (Digital )" 來解決.
不可再以 "意識形態" 來干擾 "科技發展"!.

"文化 和 科技" 乃千年事! "政府政策" 多有短見與偏見, 實行起來效果屢適得其反.
一如電視,電子之普及, "普及中文電腦" 若沒有民間的無私奉獻, 恐又甚難為功!

Chinese Input Systems

電視, 電子搞了四十多年, 除了 "抄襲", 臺灣還會甚麼?!

現在發展電腦, 又是那般模樣!

現在朝野日趨末流, 奴性泛濫, 小人當道, 無誠無信, 是非不明, 誰還能找得到像尹仲容, 黃季陸,
劉先雲, 于潤生諸先生那種有膽有識, 有骨氣敢擔當的君子嗎?!

眼看著幾十年積蓄下來的家當就將被敗光! 熟能不為臺灣的前途悲!?

同胞們當及時三思, 奮起自救!!!

* * * * *

草創花絮

為歷史留下一點見証:

1. 主導電視發射機建造者為交大電研所 李熙謀所長 及 劉浩春, 李恒樾兩教授,
2. 協建圓山飯店後山天線塔者為 嚴美遷, 維持攝影場與發射臺微波連繫者為 尹晟.
3. 惠借小型電視攝影機者為光啟文教社, 維護攝影機者為 尹志強.
4. 攝影場燈光設備由當時已關閉之教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撥用.
5. 教育資料館在臺北植物圍建造了中國第一座木板電視攝影場.

6. "謝謝 收視" 改 "謝謝 收看", 因為 "視" 字有個近音不吉祥的字 "屍".

7. 最早的電視綜藝節目是楊景波, 佐靜秋, 王龍光 輪流主持的 "與君同樂".

8. 最早的電視劇演出, 是幹校戲劇科的畢業演出 莎士比亞 "漢姆蕾特".

9. 音樂教育由名家演奏開始, 藝校 鄧昌國, 藤田梓率先演出.

10. 舞蹈教練由名家高 棪開始.

11. 最早的電視影片是由臺製龍芳提供的各種紀錄片, 像 阿里山神木, 張大千, 藍蔭鼎繪畫,

國慶閱兵, 于右任書法, 大陸河山, ... 等.

12. 誰是最早的電視 新聞/氣象 主播? 盛寶平, 韓君穎.

13. 誰是最早的電視導播? 葉超, 林登義, 顧輝雄, 潘以平.

14. 誰是最早的電視現場指揮? 顧輝雄, 潘以平, 陸維承, 柯浩泰.

15. 誰是最早的電視攝影員? 張正傑, 葉 超, 柯浩泰, 何定中, 陳清文,
黃 樑, 王志忠, 張正興, 蘇長清.

16. 誰是最早的電視節目編審? 羅朝樑, 沈銘山.

17. 誰是最早的電視播映工程師? 杜功華, 張正傑, 張鑑麟, 趙易安, 何定中.

18. 誰最早負責電視 視訊/成音 控制? 翁赫曦, 林敏成, 吳承箕, 蘇建海, 張哲生.

19. 誰最早控制電視燈光? 葉 超, 馮品三, 譚少懷.

20. 誰最早負責協調電視演出, 並場務/道具? 俞祖祿, 沈銘山, 黃 鎮, 金世欣, 許 英.

21. 誰最早調配電視演出交通? 許 英.

22. 誰負責中國最早的 "街頭電視" 天線定位及電視機使用解說示範站? 金世欣, 劉承錕, 黃 鎮,
陳清文, 曾吉仁, 李廣文, 褚連俊, 張建安, 張民生, 牛啟明, 王普聲, 郭瑞徵, ... 等五十餘人, 在
寒風驟雨中辛苦進行了數週.

23. 志願工作人員, 包括我在內, 籌備期間辛苦工作每至深夜, 為了要點力氣騎車回家, 常成群
到隔鄰農復會食堂宵夜, 吃碗 "荷包蛋麵", 日久集大數, 公家無法報銷, 結果, 還是我新娶
媳婦 徐永褔 陪嫁的 唯一金項鍊 遭殃. 而這 荷包蛋麵 從此也成為我數十年來的最愛,
什麼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它. 浮海數年後, 出差到東京才買了一條上好的珍珠項鍊還了這個
不是債的債.

* * * * *

CHINA-TV ALUMNI ASSOCIATION

1958:

電視通訊 (月刊) 於工程科第一期畢業後創刊. 至教育電視創臺時, 因全體動員奉獻而暫停,
迄未復刊.

For updat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張鑑麟 02 - 6338130
顧輝雄 02 - 3021492

Taipei, Taiwan, R.O.C.

* * * * *

一 段 回 憶

為人厚道, 我等老一輩的人物都仙化了, 才肯講出這段往事. 當初 周天翔, 張仲智, 姚善輝,
黃履中, .... , 他們非常注重 "電視開創者" 的地位. 生前絕口不提有 "電視叢書" 的出版,
中國電視傳工程習所曾訓練出大量 電視工程, 導播, ... 人才,
及 教育部曾 "克難 自力" 創設 教育電視廣播電臺.
這些事. 對他們來講, 好像它們都沒有發生過.

一直到 姚善輝先生 近年 (199x) 出版 "八十自述", 還是這樣!

心胸窄狹, 眼光短淺. 他們也曾使盡全力, 勸我離開教育電視, 應邀參加臺灣電視. 但人各有志,
累次都被我婉轉謝絕. 我離開臺灣後, 便一直棲身海外, 打工為生.

周天翔 的靠山倒了, 領了一筆豐厚的退休金, 在臺北近郊辦了個電子手錶工廠, 意欲再大展拳腳,
表現一番. 可惜因學識不足, 能力有限, 竟被困在一堆廢料裡. 不久, 他就賠光倒閉了.
辦工業那能像搞 政府企業. 光靠 "長袖善舞", 舞不出花果出來的. 後來, 聽說失意積鬱, 客死關島.
一代 "臺灣電視天嬌, 梟雄", 得天之助, 在位時目空一切, 意欲顛倒乾坤, 下場竟如此潦倒, 悽涼!
大為始料所不及.

不憑良心辦事. 人, 能夠算計得了多少 ?! 張仲智先生 太工心計, 為周某出謀畫策, 千方百計阻止
教育電視開播. 直到開播還不死心! 正值開幕之際, 又受周某黑心指使,
冒充國防部打電話來 質問:

為何插花節目中有 "日語" 對話? 有辱國體.

不巧電話被我接到! 我給了他這很 "正常" 的誠肯答覆. .....

可惜, 他在臺視幹副總, 幹不多久, 就 "憂鬱" 含恨而亡! .......

姚善輝先生 退休後來美, 我在 MicroSemi 還和他通過一封信, 寄來他的八十自述, 講盡了他的
電視成就, 竟隻字不提教育電視! 我也淡了. 後來失去了連絡.

黃履中先生 為人比較厚道, 在臺視負責工程部, 當時我在香港, 為了一個朋友的工作, 和我通過信,
後來失去了連絡. .....

都過去了, "中國電視的開創者" 的冠冕, 自戴頭上, 自我淘醉幾年. 豈知身後留個遺憾, 一個笑話.

期為後來者戒! 凡事當腳踏實地, 盡心而為, 鎖定目標, 勇往直前, 不可只求 "欺世" 虛名, 或 欺世
盜名. 天道公平, 毫不虛爽.

China TV

Chinese KEYBOARDs

The Great Chinese Fig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