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
魏晉以前,中國已出現過一些文學批評的論文,如《詩大序》、班固《離騷序》、《兩都賦序》、王逸《楚辭章句序》等,但這些文章往往只是針對某一部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種文體進行評論,範圍比較狹窄,討論也不很深入。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文學批評理論發展得極為蓬勃。這時出現的著名論文有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而且產生了有系統的專門論著﹕即劉勰《文心雕龍》和鍾嶸《詩品》,中國文學批評理論也可說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劉勰(466-520?),字彥和,祖籍東莞莒(音舉,今山東省莒縣)人,世居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少時因家貧喪父,寄居於佛寺之中,精研經典。在梁朝時做過記室、東宮通事舍人等小官,世稱劉舍人。晚年出家,法號慧地。他的著作不多,現存的只有《文心雕龍》一書,另有一、二篇文章。
《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的文學理論專著,析理縝密,見解精闢,不但當時所無,亦是後世罕見,因此其影響殊為深遠﹕
一、啟發後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
《文心雕龍》吸收前人的經驗,將文學批評推到一個新的階段。劉勰從各個方面總結了創作經驗,又建立了文學批評的理論,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批評都有很重大的影響。例如未代黃庭堅、明代胡應麟、清代章學誠等的文學理論,都明顯受到《文心雕龍》的影響。
二、啟發後世注意文質並重,無所偏廢。
劉勰肯定文學形式的價值,又反對片面追求形式,他強調內容、形式並重,引起後世文人對重形式輕內容這類文風的批評。唐代陳子昂標舉「風骨」、「興寄」,杜甫、白居易重視詩歌的「比興」,韓愈提倡尊儒復古、文以載道,都是真接或間接受到劉勰的啟發。總之,《文心雕龍》體制完備,內容豐富,章學誠稱之為「體人而慮周」,殊非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