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管樂團音色的探討       許銘顯

 

最近十年來國內管樂團有如雨後春筍班地蓬勃發展

從早年幼獅管樂團、台北青年管樂團開始

到至今幾乎各校都有管樂團的設置

其中的喜悅及辛酸,看在與管樂一起成長的我們眼裡

心中真是感受良多﹒﹒﹒雖說以目前的現況看來

台灣管樂團仍有很大發展的空間(相較於管絃樂團而言)

但我們也發覺了其中的一些問題與盲點

首先我們應先了解的是,近代的管樂合奏形式大概於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形成

而管樂的演奏形態,至今仍充滿實驗性質

我們從坊間一些可以找到的樂譜及CD就可以看出其形態有相當大的差異

舉例來說,美式及歐式管樂團所呈現的音色效果可說是截然不同

除了編制不大相同外,連樂曲的編寫的風格也不太一樣

以美國Eastman管樂團來說,他們強調的是一種和聲色彩的調和感

他們大量使用低音木管,營造一種類似管弦樂團多變的音響效果

演奏起來曲子自然氣勢不凡且變化萬千

可是在這樣的思維下,各單項樂器獨特的音質也同時受到一些壓抑。

歐洲式的管樂合奏形態則是追求瑰麗、圓潤的氣質

在保留各單項樂器的特色之餘,仍儘量保持樂團的融合性

雖然犧牲了一些和聲色彩的美感,卻也營造出另一種不同的風格。

事實上,會產生上述的差異

追根究底,就是在於他們對管樂團的功能定位及文化上的認知不同所造成的

 

話說回來,也許有人會問我現今台灣的管樂團應該追求哪種形態、音色及效果?

這個問題可大可小,從大處來談,牽涉了這個樂團存在目的為何?

小處則是樂團編制、曲目及訓練方式,甚至連調音的方式都算在內

簡單的說

交響管樂團(Symphonic Band)

室內管樂團(Wind Emsamble)

行進管樂團(Marching Band)

這三種是國內最常見的管樂編制,在訓練方法上絕對是不同的,也必須是獨立的

很可惜的是,我們常發現許多學校用的是一魚三吃的做法

(也許迫於經費不足或校方對管樂的認識不足)

使得許多學校管樂團會有在室內演奏時顯得太粗暴,在戶外時又放不開的情形

另外有些學校管樂團也常面臨到成員不足導致編制不齊的困擾

(畢竟不是每個學校樂隊都能獲得關愛的眼神)

或是有些單項樂器的人數過多﹒﹒﹒

這個問題雖然棘手,但其實只要能把握住各樂器的特質

善選曲目,並把握該樂團強項的聲部,有一個好的演出並不是不可能。

但其中所需的技巧與經驗,實在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

而筆者將會在本站陸續發表一些個人對管樂的的看法

也希望愛好管樂的同好們能共襄盛舉,踴躍發言

 

作者資料

74年         加入高雄高工管樂隊開始學習豎笛

75-79年   帶領高雄高工管樂隊參加全省音樂比賽連續四年優等。

79年        考入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主修豎笛,師事薛耀武教授

80年        與幼獅管樂團赴美巡迴演出

81年        協同在校管樂同好成立文化大學管樂團。

82年        考入省立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擔任豎笛手

84年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同年考入國防部示範樂隊,擔任豎笛首席

86年        退伍於國防部示範樂隊,同年考入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豎笛,師事陳威稜教授

現任:海軍樂隊、四海工專、天母國小、亞東工專等校管樂指導老師。

 

 

回到  回家囉∼∼∼                    想看好看的嗎?

      GIVE  ME 有任何管樂問題寫信給我 A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