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津女孩、橫渡英雄、飛黃英雄看我們的民族虛榮感
~~佚名 http://www.dajiyuan.com/news/epochnews/gb/2001/11/28/152844.htm
近來一條《中國19歲女生打破牛津800年優異成績紀錄》的消息,在被媒體爭相轉載之後,最終被證實為一條假消息。此事再次加深了我許久以來的一種擔心:我們可能正在習慣於以某種虛幻的東西來滿足所謂“民族自豪感”。
中國青年報報導,這則報導宣稱,牛津大學頒發校長令,授予一位正在牛津讀二年級的19歲的女孩博士學位和6萬英鎊的最高獎學金的殊榮,該女孩在學校的考試中以11項科目全部名列第一的成績,打破了牛津大學800年的歷史紀錄,這位元女孩的國籍清楚地寫著:她來自中國。英國的《太陽報》已刊載了此事。 無論如何,這則報導在滿足我們的自尊心方面,算得上是一個極為珍貴的“鮮活材料”。只是在牛津大學向中國的媒體發來傳真,當事人自己也出來澄清,這則消息被證實為不實報導的時候,不少熱衷於此的國人才感到有些洩氣。“牛津女孩”的報導,可算是媒體今年在大肆炒作“哈佛女孩”之後的又一個更加動人的“傑作”了。本人無意探究這類報導具體是如何出籠的,倒是情不自禁地想到,這些報導的出現,所反映出來的社會背景,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 近些年來,一種浮躁的心理、一種虛幻的民族自豪感正越來越多地滋生和蔓延,某些東西甚至扯上愛國主義的旗幟,進而理直氣壯地叫得響亮。而依賴幻想來張揚民族自豪感的出版物也頻頻問世。1995年有人出版《紅色艦隊》一書,而時下市面上忽然冒出《“神龍號”出擊》一書,兩本書竟然都是夢想著2010年中國與某大強國在海上交戰,對方被打得一敗塗地。此類書受到了不少同屬於熱血青年陣線者的高度評價。本人注意到,在那些頗為暢銷的地攤書籍中,近年來這類“扣人心弦”並最終“讓國人自信心大振”的“純粹熱血衝動”的文學作品並不少見。如此說來,虛幻的自信心、虛幻的民族自豪感,也算並不鮮見。 出版者舉起民族自信心的旗幟,過於媚俗地弄出這些粗製濫造的東西,動機還是賺錢牟利。可是,媒體在一些報導之中,摻進同樣一些媚俗的東西,卻也日漸平常。去年奧運會剛剛結束,有媒體就評出奧運十大美女,中國人 佔了3位;十大俊男,中國人也佔了2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些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搞出來媚俗的。更讓人吃驚的是,今年2月的最後一天,國內一家知名通訊社的名牌刊物,評出“環球20位最具影響的世紀女性”,華人竟然 佔了11位,其中一兩位我卻從未聽說過。算是我的識見短淺,可就評出的結果來看,卻也顯然是以突出自我為目標。所有這些,難道不是站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面,或者說像是井底之蛙那樣地“觀世界”嗎? 把這些和“牛津女孩”扯到一起,稍一對照,就會發現炒作者、故弄玄虛者或多或少地有著共同的特徵:既把自己標榜為愛國主義者,充滿民族自豪感的人,還要鼓動人們起來?喊,事實上自己心裏又發虛、浮躁,以至於只好靠著幻想進行炒作和媚俗。 培養愛國主義和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是每一個社會及其公民的應盡之職,中國更不例外,我們也時常為在國際上展示中華民族的傑出成就而自豪、驕傲,將民族的復興作為共同的大業。可若是只依賴於幻想,信賴於對事件的惡性炒作,靠著媚俗去打動他人,炮製出一個又一個挑戰英吉利海峽的“民族英雄”、“飛黃英雄”、智慧超群的“牛津女孩”、出類拔萃的“哈佛女孩”、以自我為中心“觀世界”的評選等,用形形色色的虛幻、夢想、炒作和精神勝利法來描繪民族的復興,展示民族的自信心,那麼我以為,這一類華而不實或憑空捏造的東西還是少一些為好。畢竟,我們有著太多的實事要做,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去幹好的。
|
||
吳楊的“牛津神話”大約是這麼吹出來的
在畢業典禮的那天,學校也會表彰一些學生,讓他們穿上黑袍出席,
但是光著頭,沒有帽子。 吳楊及其一家以為穿上黑袍就是“黃袍加身”,一躍成為博士或者享受了“博士學位待遇”,於是就猛吹。 身穿黑袍沒有帽子,就什麼學位都沒有;博士袍又跟其他學位的袍子大不相同,最顯著的區別是袖子上各有三圈約兩寸寬的條紋,脖子上還圈有一個HOOD,看著像個帽兜。 雖然看起來顏色差不多,差別可大著呢。 學校給她的獎勵是60英鎊,卻被吹成六萬,直到事實出來之後,其父仍然說比六萬還多,未免太過份。由於其父在當地很有錢,這種新聞多半是他與本地記者共同炮製出來的,然後全國的許多報刊紛紛轉載和發揮,終於吹出一個八百年一遇的超級天才。 學校回復說吳楊休學是由於資金問題,說明她並沒有得到獎學金,在同學中就算不得特別突出。 將五門課吹成十一門課,再吹成破牛津八百年紀錄,將六十磅吹成六萬英鎊,這種放衛星的水平,對大陸人並不陌生;到走廊和衛生間苦讀的描寫,也是很眼熟的經典場面。 從這件天大牛皮的吹制,可以看出參與報導這一事件的絕大部份記者和編輯們並不具備起碼的職業素養及道德。在這一牛皮被網路戳穿之前,作出報導的記者們沒有任何一個人進行最基本的調查,而是轉抄和編造。這種“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新聞報導方式,只說明大陸新聞界的主流是何等虛假和腐敗。 可悲的是,海外的華人媒體也照抄不誤。難道因為是照抄,就可以連一點常識都不用管了嗎?其實反映出來的,是自己也沒比人家高明多少。 誰在製造謊言?--讓炮製“牛津博士學位待遇”的記者亮相 中國大陸的記者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許多人撒謊、吹牛、諂媚、陷害的功力相當深厚,稱自己為“無冕之王”,只要有命令或有錢就寫稿,可以靠筆桿子迅速發家致富,也能靠筆桿子謀取官職。也有一部份記者具有勇氣和正義感,他們或者採訪時被攻擊、被毆打,甚至因所寫報導而身陷囹圄,這樣的人值得敬佩,然而卻不是主流。從當年的“畝產萬斤”到現在的“天才少女”的報導,撒謊和欺騙是一脈相承的,然而卻沒有哪個記者為說謊付出過代價。相反,付出代價的恰恰是說真話的記者。 不過現在網路發達,使得謊言很難再長期廣泛地矇騙公眾。“天才少女”的神話是記者利用國人虛弱的自尊心,編造出來的一個小小謊言。由於記者的膽子太大了一點,將這報導一次次翻炒,終於在十一個月後被徹底戳穿。吳楊及其家人是謊言的肇始者和參與者,但是他們並不能對他人造成太多傷害,謊言被戳穿之後的難堪自然由他們自己去承受。那些製造和傳播謊言的記者們,是實際的既得利益者,至少稿費是他們沒少拿的,也不會吐出來,對比起吳楊一家,他們利用公眾資源來欺騙公眾,欺騙的人要多得多,對社會造成直接的危害,而且他們還將繼續在其位置上製造更多的謊言。因此,必須在謊言被戳穿後,將這些製造謊言的騙子記者們高高地掛起來示眾,給記者們一個明確的資訊:撒謊欺騙公眾者必須付出代價!只有這樣,真話才有生存的空間。 在網路上搜索了一下,對享受“牛津博士學位待遇”的報導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由於國內網站很慢,而且一些網站無法打開,一些網站進去後就會造成死機或者滑鼠失靈,所以只列舉一小部份查到的內容。許多是輾轉傳抄,也沒給出原作者,不過讀者對比一下不難發現其原作者。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報導吳楊的是:《瀋陽日報》2000年12月20日湯都的《海外苦讀 揚威“牛津”中國姑娘“大二”成博士》。
不過,檢索發現,在此之前的2000年12月10日,《北京青年報》祁昕所寫的《從北京四中到英國劍橋 博士今年二十二》,跟後來到“威震牛津”的故事有相似之處,連一些情節都相似,比如考試成績如何好,校長如何親自寫信之類。記者們都將照片中光著頭穿黑袍的稱為“博士”。有興趣者可以對比一下。
從查到的結果來看,至少有兩個主要的撒謊記者,一個是瀾濤,一個是劉兆福,這兩個人的稿子登載在許多有影響的報紙和雜誌上,其中包括針對少年的《少年文摘》《我愛中學數理化》。在2001年前半年主要是瀾濤在吹,後半年則多半是劉兆福在吹。如果不是最近牛皮被捅破,真不知道還要吹多久。找得到名字的另外兩個人是:張寶才、馬廷剛。還有些記 所查得的部份結果羅列如下: 《北京青年報》 從北京四中到英國劍橋 博士今年二十二 文/祁昕 《瀋陽日報》 海外苦讀 揚威“牛津” 中國姑娘“大二”成博士 文/湯都 《科技文萃》-吳楊改寫牛津800年校史的中國女孩
瀾濤 此文詳見:幸福之家〉嵩松佳作〉網路文摘 吳楊 牛津大學裏的中國女孩 《中華新聞報網路版》 中國女孩改寫牛津校史 張寶才 中國留學網 新世紀新留學系列報導之一 中國天才 震驚牛津 《中國新聞網》 中國天才少女震動牛津大學 劉兆福 《大眾報業集團大眾網》 20歲的牛津博士──中國天才少女揚威英倫 劉兆福 《我愛中學數理化》 改寫牛津800年校史的中國女孩 轉摘自〈遼寧青年〉2001/7 《生活時報》 給孩子一顆“定心丹” 馬廷剛 《少年文摘》 2001/5 文盲之女靠什麼改寫牛津800年校史 ──摘自《家庭》2001年第4期 今晚網 20歲鶴城姑娘穿上牛津博士服 1月23日揚子晚報 《蘇州日報》 中國女孩,改寫牛津校史 留學生活社會絮語:“我是中國人” --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家文摘青年導刊》第121期 中國女生闖牛津 摘自《女報》2001年第4期瀾濤/文 《羊城晚報》 吳楊 改寫牛津800年校史 摘自文學城 11/27/2001 11:12:43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