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From
台灣戰略研究中心
http://www.strategy.idv.tw/article.php?sid=137
Posted on Wednesday 23 January @ 14:08:56
中國可能將成為未來國際體系之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可能這是由於其領土、天然資源以及眾多人口的因素。儘管跟其他國家比較起來,中國這些優勢並不算什麼,但是自從1978年鄧小平所主導的經濟改革以來,政策上釋放被禁錮在土地之上的農民,釋放其創造力與生產力,進而把中國大陸潛在的能力轉化為實際能力,這種過程本身是極為重要的,不只是對於中國大陸本身,更影響到其周邊國家以及全球格局的發展,更由於這種的轉變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國家的轉變,可能也將會左右了全球未來的發展。
對美國的本身利益而言,中國的發展是具有潛在性或未來性的威脅,這是由於下數幾項考量:
- 中國本身所具有地緣戰略位置以及其逐漸成長的國家權力;
- 她拓展與介入在國際社群之中的影響力;
- 由於歷史語文化的因素,「中」美兩國將在長時間內處於緊張的狀態;
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主要在於與外界經濟與技術上的連結,如美國,以及其他經貿外向型的國家,如南韓、日本、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同時,中國也試著在周邊國家之中尋求影響力也在國際事務當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更在東亞貿易的走向之中,逐漸顯露其地緣與經濟層面的考量。
中國也放棄以往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以及放棄中央規劃的經濟體制,而朝向貿易導向、外向型的經濟改革。與此同時的,就是解放軍的軍事現代化,及對亞洲各國和美國所帶來的影響。
為了要理解中國未來的發展,有學者便從歷史與文化的特徵來理解中國。首先,中國有著帝制統治的歷史,使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軍事權力上,認定在東亞都是優越的國家,這樣的信念讓中國自以為位居東亞的權力樞紐的地位,由於這幾年中國相對權力的增長,使得北京更想取代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角色。其次,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受到來自西方國家與日本的屈辱,進而產生中國要在世界上揚眉吐氣的想法,也長期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其主軸就是盡量的不參與與其他強權的聯盟關係。這種對於外國人的恐懼症(xenophobia),深深地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化當中。第三,中國一向對其周邊領域或海域有爭議的地區,宣稱握有合法性的主權,這種以國家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意識型態,激勵中國國家的一統以及建立一個富強國家的期望。
中國現今對於主客觀戰略環境的認知,或會使中國重新界定其國家利益,並使中國用各種的方式去保護這些利益,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挑戰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利益,如:
- 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行動自由;
- 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利益;
- 美國與東亞大多數國家的政軍關係;
- 美國為了追求和平與穩定的發展,而與亞洲國家所建立的正式與非正式的聯盟關係;
為了更為明瞭中國的戰略前景,本文分析了影響中國安全戰略的內外部因素。同時,認為中國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其過去的歷史經驗、政治利益與地緣戰略環境,都會影響到中國對於安全與安全威脅的認知,也就是主觀上的意圖與客觀上的環境之間所產生的辯證影響,進而型塑整個中國的安全戰略。
而在中國的安全戰略上,具有以下的特徵:
- 綿延以及脆弱的邊境,中國的歷代政府都試著去抵抗這些外來的威脅;
- 無論地理上的遠近,都有可能成為潛在性的威脅;
- 在國內的政治上,上層菁英之間的衝突,脆弱的政治體制並無法防堵衝突的發生,都無法解決這類的問題;
- 認定自身是強權之一;
在中國的政治系統當中,一項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上層政治中屬於「人治」,其權威性來源是來自於權力,以及領導者個人的信念,而非合法或組織化下的規範與過程。在這種政治結構之下,高層領導者的權位之爭只好經由權力鬥爭,或由主從主義(patron-client)的個人網絡來決定一切。在這種高度個人的政治系統之下,政策的內容與行為變成了政爭之時權力鬥爭的工具之一。所以對於政策的決定,端視在位者個人與主觀上價值的認知,時有「人亡政息」之嘆。
中國的領導者為了鞏固合法性的來源、抗拒內外部的威脅、保持控制、減少菁英之間的衝突,時常會利用民族或意識型態上的信念,來合法領導者統治的權威。儘管如此,中國統治者本身卻還是時常介入政爭當中,同時,政治與經濟的敗壞,內部政情的不穩定與不確定性,外來的威脅與政權便有了機會,而其結果就是中國的政治時常左右在一亂一治之間,外來民族的入侵與反抗,與此相聯繫的,就是脆弱的邊境與外來敵人入侵的重演,以及內部政治的不穩定與外國入侵的連結記憶。
中國長期在東亞當中扮演中心的角色,而且在經濟上得以自給自足,在其他方面如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影響力柱,也強過其他國家。在精神領域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是處於上層單位要來維持區域內秩序的角色,提供知識與官僚組織的統治模式,更進一步的,認定自身是處於世界中心的角色。在物質領域上,中國自給自足對周邊國家而言,提供一種「向心」的管道與臣屬的作用。中國的領導者也認知到,過渡依賴外國的經濟活動,常會弱化自身的政治體制,並極為容易受到外國勢力的影響,中國的領導人對此都極為排斥。
在中國自身所認知的形象上,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國家,對亞洲各國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中國本身所具有的軍事能力也強化了這項認知,但並不是絕對因素,中國對於周邊國家影響力的行使方式,也並不侷限於軍事力量的使用。
由於脆弱的邊界與外來威脅的連結記憶,中國的安全戰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害怕社會的混亂與政治制度的解體,所以都試著著眼與邊境的狀況,擔憂來自外國勢力的侵略與干涉。此外,避免社會的動盪與不安,唯有建立一個強勢的政府才能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在中國的眼中,這種中心化、個人化的統治模式則可以提供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自足的經濟、外來威脅的抵抗,並保持區域內的和平。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則要使用軍事與非軍事手段,就另一方面而言,國家的富裕與社會的穩定,也正可以避免外來的威脅或侵略。
在中國的安全考量之中,國家與社會的富裕安定,則要建立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並使得內外部中國的安全考量奠基在以下數點:
- 整合的中央政府,領導者對政策的制訂與執行,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 國家對於內外部資源的配置,以及與內部安全和社會富裕之間的連結;
- 在對於潛在敵人的能力上,中國可能的作法為建立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利用中國本身在政治與文化上的優勢,而非單純的控制領土;
從歷史上來看,當中國強盛的時候,其安全政策多半會採用非強制性的、非軍事性的手段。當中國由強轉弱的時候,起初會使用非強制性的手段,來防堵外國勢力侵犯其周邊領域,再不行的話,才會使用軍事力量來捍衛國家安全。通常這個時候多半會失敗,同時也會失掉對周邊地區的宗主權,但再當中國強盛的時候,又會重拾對周邊地區的宗主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