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缺乏誠信
“信”,英語里一般譯為“sincerity”;在漢字中,它是個會意字,由“人
”和“言”兩部分組成,其意義也是這兩部分字面所表達的。“五常”中,它位列
最后。許多了解中國的人認為,“信”在天朝上邦,事實上可能是最罕見的美德。
他們也將會同意基德教授的看法。基德教授在談了中國人“信”的觀念之后,接著
又說:“如果在民族性格中有一种美德,不僅在行動中受到蔑視,而且也和現有的
處世態度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一特征非信莫屬。中國人公開的和私下里的表現,都
与信背道而馳,他們的敵人也以此諷刺他們,虛偽矯飾,欺騙、不真誠和趨炎附勢
是這個民族的顯著特征。”這种評价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實,我們最好在詳細地考察
了下面的事例后再作判斷。
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現代中國人和古代中國人沒有多少差异,而且我們還深
信,有資格的學者也會支持這一觀點。在信的標准上,中國人不同于西方人。一些
思想敏銳的學者,在仔細推敲中國的古代經典時,會從字里行間發現很多拐彎抹角
、含糊其辭的地方。他還會發現,對西方人的直率,中國人有句很有意味的話:“
直率而無分寸就成了無禮。”《論語》中孺悲与孔子的故事,西方人覺得意味深長
,而儒生們卻一點儿也不理解。下面一段選自萊格的譯文:“孺悲想拜見孔子,孔
子托辭有病,謝絕見他。但傳話人一出房門,孔子便取下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
悲听見。”孔子不想接見孺悲這樣的人,便以中國的方式來解決。
孔子的做法后來為孟子所仿效。孟子曾在某國作為客人被邀請上朝,但他希望
國王能給他以第一次召見的榮譽,因此托病不出。第二天,為表明這只是個借口,
便在別處覲見國王。陪伴孟子的官員,夜里与孟子就孔子的上述行為,進行了一次
長談,但討論只局限在禮節慣例方面,沒有涉及到為方便而撒謊的道德問題,也沒
有任何証据表明有人思考過這一問題,現代的孔門弟子在給學生解釋這一段時,也
沒有超出上面的討論。
在保存典籍的本能方面,古代中國人遠遠高出許多國家的當代人。他們歷史雖
然冗長;但包羅万象。很多西方學者似乎最推崇中國的歷史,言辭中常流露出過分
的信任。維也納大學教師基•辛格博士1788年7月在《中國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其中有這樣一段:“科學考据很早就認識到,并且越來越証明了中國古典文獻的
歷史真實性。”例如,最新一代中最廣博的中國研究者——瑞恰斯芬,在討論中國
人性格中惊人的矛盾成分時,發現一方面他們在統計記錄歷史事件時,具有忠實精
神和探索真理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和外交談判中處處充滿謊言与欺騙,
此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精确地記錄歷史有兩种不同的途徑:一,按特定的順序
和比重敘述事件;二、根据一定的精神和動机分析。闡釋事件。一些廣泛地研究了
中國歷史的人認為,從前者看,這些歷史著作無疑大大地超出了撰寫的時代;從后
者看,它們絕沒有辛格博士所認為的謹嚴。對不了解的事物,我們不發表意見,只
是想讓人們注意,一個民族沉溺于謊言,同時又能培養出尊重事實的史官,即使不
是史無前例,也是獨一無二的。強烈的愛或恨扭曲其他國家的歷史,在中國,難道
它們就不起作用嗎?在世界其他地區發揮作用的因素難道在中國會失效嗎?
不僅儒家思想本身存在較大缺陷,而孔大圣人也不嚴格尊重史實。萊格博士并
不緊盯著“圣人生平的暇疵”不放,而是重點研究孔子編篡《春秋》時處理歷史材
料的方式。這部著作記錄了魯國二百三十四年的歷史,向后延續到孔子死后兩年。
下面一段引自萊格博士有關儒教的演講,發表在他的多卷本《中國宗教》中:“孟
子把《春秋》視為孔子最偉大的成就,說它的問世使亂臣賊子懼。作者自己也說過
同樣的話,并說世人因此了解他,也因此毀謗他。”但是當孔子談到世人因此毀謗
他時,不知他心里是否充滿了疑慮。事實上,這部書不僅极為簡約,而且含糊其辭,
具有欺騙性。《春秋》問世后,不足百年,公羊便對之作了修正与補正,說《春秋》
“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賢者諱”。我在《中國經典》第五卷中指出,“諱”包
含三种含義——省略,掩蓋和篡改。對此,我們能說什么呢?……我常常想快刀斬
亂麻,干脆否認《春秋》的真誠性和真實性。但是孔子生活在他記錄的那個時代,
他把歷史与自己的筆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如果一個外國學習者采用曲解的辦法,
使他看不到大圣人不尊重史實的缺點,中國的統治者和大多數學者可不會怜憫他,
也不會同情他的苦惱。孔子及其弟子一直倡導真實性,但《春秋》使他們的同胞在
可能損及帝國或圣人名譽的情況下,學會了掩蓋真相。
我們已經看出,宣稱中國歷史真實的人只准備承認,在中國,真實僅存在歷史
的記述中。當然,不可能証明每一個中國人都撒謊。即使有可能,我們也不愿那樣
做。等到中國人的良知蘇醒,開始關注自己的信義時,自己會提供最有力的証据。
他們在談論自己的民族時,我們經常可以听到,像海南島首領所說的:“我們一開
口,謊言就誕生。”可是,對我們來說,中國人并不像一些人認為的,是為撒謊而
撒謊,撒謊是為了獲得謊言之外的某种利益。巴伯先生說:“他們不說真話,同樣
也不相信真話。”一位學過英語的中國小伙子在拜訪筆者的朋友時,為增加詞匯量
,希望學會說“你撒謊”的英語表述方式。我的朋友就告訴他,這句話最好別用來
說外國人,否則,肯定會挨揍。小伙子毫不掩飾地對此表示惊訝,他覺得這句話就
像說“你騙人”一樣,不會傷害人。庫克先生,1857年在作倫敦《泰晤士報》駐中
國記者時,談到西方人最討厭被稱為說謊者,“但是,如果你對中國人說同樣的話
,他一點儿也不會气惱,也不會感到受了侮辱。他不否認事實,只回答道:‘我可
不敢對閣下撒謊’。說一個中國人‘撒謊成性,眼下正在撒謊’,就像對英國人說
,‘你這家伙就愛說俏皮話,我保証現在你腦袋里裝滿了糟透了的俏皮話’。”
中國人平時說話缺乏誠信,雖未達到作偽的程度,但他們所說的每一件,几乎
都不是真相,真相在中國是最難獲得的,誰都不敢保証,自己獲得了事實的全部真
相。即使有人尋求你的幫助,比如打官司,他希望你全權代理,你仍會發現,他向
你隱瞞了重要的事實。這顯然是支吾搪塞的本能所致,而非蓄意如此,盡管這樣做
,受害者只能是他本人。無論你從何處著手處理,整個事情一直要到最后才會顯露
出來。較為了解中國的人不會听了一方陳述就覺得掌握了全部情況,他宁愿把听到
的和其他情況結合起來,最后找來几位他最信任的人,就那些陳述再調查一番,才
判斷事情的真相。
缺乏誠信,再加上猜疑,就足以解釋為什么中國人經常交談了很長時間,卻沒
有談出任何實質性的內容,對外國人來說,中國人不可理喻,主要歸咎于他們虛偽。
我們不知道他們在希求什么,但總覺得他們的言談背后隱藏著更多的東西。因此,
當一個中國人走到你跟前,貼在你耳邊,神秘地告訴你一個你感興趣的中國人的事,
你不可能不心頭一沉。你不能确定他是在說事實,還是在誣陷那人。你也從來不能
保証中國人的最后通牒真的就是最后的。對于生意人、旅行家、外交官來說,這個
很容易闡釋的命題,包含著諸多令人煩惱的因素。
所有事情的真正原因几乎都難以預料,即便知道,也不能确保是事實。每一個
中國人,即使沒受過教育,其本性也像一頭狡猾的烏賊,受到追蹤時,立刻能噴出
大量的墨汁,使自己退到最安全的地方。如果你在旅途中,受到拜訪,請求捐款給
一些窮人,他們希望開發新的土地,你的仆人不會像你一樣,干脆說:“你花錢不
關我的事,隨你的便。”而是“面帶孩子般的笑容”解釋道,你袋里的錢只夠你自
己用的。這樣,你就無法捐款了。我們也很少發現某個看門的人,會像外國人對待
他那樣,對一群中國人說:“這儿你不能進。”他只是在一旁悄悄地看著,等他們
一進去,他就放狗。
中國人能自覺守約者,寥寥無几。這与他們誤解的天賦、淡薄的時間觀念有關
。不管失約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你將有趣地發現他們會尋找各种各樣的借口。一般
,中國人被指責爽約時,會說道,這個約會無足輕重,重要的約會,他總會守約。
如果譴責他的某個缺點,發誓改正的話就會像流水一樣從他嘴里噴瀉而出。他承認
錯誤很全面——實際上是太全面了,除了信用之外,你再沒別的可期待了。
一位中國先生,曾被雇來抄寫,注釋一些格言。在一些古老的警句之后,他解
釋道,不能馬上拒絕別人的請求,相反,即使實際上不想幫忙,也要表面上答應。
“拖到明天,接著,再一個明天,這樣,請求者心里會得到安慰。”負債的人一般
也采用這种方法。誰也別指望一次就可把債討回,要債者也不會因此失望,欠債者
會信誓旦旦地說,下一次還。然后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最能說明中國人虛偽的,是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不誠實,
而且無論孩子本人,還是施教者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朦朦
朧朧懂話的時候,大人就告訴他,要是不听話,藏在大人袖子里的怪物就會出來咬
他。外國人也常被比做未知的怪物,這也能較好地說明為什么中國人經常對我們說
臟話。孩子們很小就對我們怀有模糊的恐懼感,長大后,一旦意識到我們并不可怕
,只是可笑而已,怎么會不在街上哄赶我們呢?
車夫拉著外國人,后面跟著一群高聲喊叫的頑童。他被激怒了,向他們吼道,
他要捉几個,綁在車后面拖死。船夫遇到這种情況,也會嚇唬道,用開水澆他們。
“我揍你”、“我砍死你”這類話,對懂點事的孩子來說,就等于“別那樣做”。
中國人要想裝得“懂禮”,必須掌握一大套詞匯,他們能表現出說話者的謙卑,
听話者的高貴。“懂禮”的人提到自己的妻子,如果必須稱呼,就說“拙荊”,或
其他類似的文雅的謙稱。農村人,雖然不會文雅的辭令,也能抓住“禮”的精髓,
稱和自己患難与共的伴侶為“臭婆娘”。中國人自己的一個故事,可以恰當地說明
他們注意禮節的特征。一位拜訪者身穿最好的禮服,坐在客廳里等候主人的出現。
一只老鼠正在梁上嬉戲,把鼻子伸進梁上的油罐中,客人的突然到來嚇了老鼠一跳,
它轉身就逃,結果碰翻了油罐,正打在客人的身上,華麗的外衣立刻沾滿了油污。
正當客人气得臉色發青時,主人進來了。一陣寒喧之后,客人解釋道:“鄙人來到
貴舍,坐于貴梁之下,不慎惊動貴鼠,貴鼠走,貴油罐落于鄙人寒服之上,狼狽之
极實令足下見笑。”
不用說,很少有外國人能以中國人的方式招待中國人,這需要長期的鍛煉。主
人走向宴席時,要熱情地向一群客人鞠躬,溫和地招呼:“諸位請坐,請用膳。”
或把茶杯舉到唇邊,環視左右,鄭重地對客人說:“諸位請用茶。”更令人難以接
受的是在不同場合的“叩頭”、“叩頭”,來表示“我能、我會、我可以、我必須
、我應該”(視情況而定)“拜倒在你腳下”。偶爾還會插入這樣的話:“我該打
,我該死”,意思是禮數不周,忽略了小細節。或者,騎著馬,中途遇到熟人,就
停下來,對他說:“我下來,你騎吧。”一點也不考慮你往哪儿走,或他的做法是
否符合情理。即使是最沒教養、最無知的中國人也會經常擺出邀請的姿態,迫使最
無同情心的西方人無意識中對此贊嘆不已,因為別人會,而他不會。我們在各种場
合不斷看到的小小的禮儀,是個人對整個社會的奉獻,它使得社會摩擦減少了。如
果拒絕作出這种奉獻,就會遭到懲罰,因為他走上了歧途。車夫停下來問路,假如
忘了取下辮子,很可能會被指錯路,另外,還可能會遭到辱罵。
判斷送什么禮物最合适,在東方,這也是一門學問,其他國家可能也如此。對
于收禮物的人,有些東西,絕對不能接受,而另外一些東西則不能全部接受。假如
外國人在這方面自作主張,一定會做錯事。一般情況下,有人送禮,要慎重對待,
特別是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即使是生儿子這樣的喜事,也要小心,“我怕希腊人
,即使他帶著禮物”,這句格言在世界各地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在中國也一樣。
送禮背后總有文章,像中國歇后語說的“老鼠拉木 ,大頭在后面”,或者,換句
話說(實質上是),要求的回報要比送的多。
許多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對送禮的虛偽性,都有所体會,我們曾有幸熟悉了
送禮的全部細節。為了對几個外國人表示尊敬,一個小村庄為他們搭台唱戲,當然
,誰都明白,外國人應該設宴回敬。可是村民們對此執意拒絕,請求他們捐一筆款
,哪怕是一點點也行,可以用于公共設施的建設。在這個村子,他們照做了。此后
不久,又有十“一個村子,說是被外國人救濟災荒和醫療救助的精神深深地感動,
接二連三地派代表請他們去看戲。這些村子都清楚,邀請肯定會被拒絕。每個代表
听到被拒絕的消息時,臉上都露出同樣悲哀的惊愕神情,然后又全部轉向捐款問題,
仍然是公共設施。他們每個人都是點到為止,沒有再作進一步的表示。
不單單是外國人在這方面受到困扰。富有的中國人不幸遇到喜事時,鄰居就會
拿著一點儿不值得一提的禮物前來祝賀,比如為新生嬰儿買的不值錢的玩具,但是
主人必須設宴答謝——在中國,這是一种永遠合乎時宜的方式。這時,即使最不了
解中國的人,也會贊嘆中國格言的精妙:“吃自己的,吃出淚水;吃別人的,吃出
汗水。”主人還要被迫裝出一副真誠歡迎的樣子。為了不丟“面子”,滿腔怒火全
都壓抑在肚子里,丟“面子”可比損失食物更要命。
這表明,中國人有許多行為都是為了“講面子”有意做出來的。在受雇時,中
國人對待外國人的大部分禮節,只是一种虛偽的客套,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將一個
人在公共場合和私下里的行為比較一下,很容易發現這一點。据說,有一位中國先
生,在他的外國主人家里,向來被奉為遵守禮節的楷模。可假如他在北京街頭遇到
主人,就會怒目而視,好像要“殺掉他”,因為倘若和主人打招呼,就會讓別人看
出,這位飽讀詩書的先生在某种程度上要依靠野蠻的外國人來混碗飯吃——盡管這
情形已是眾所周知,但在表面上,尤其在公共場合不能承認。几個中國人進屋時,
只給屋里的中國人行禮,完全無視其中外國人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事。中國老師會
稱贊他的外國學生听力准确,發音完美,在接受語言方面會很快超過其他同學。可
同時,這位學生的一些奇怪的發音錯誤,卻會成為這位老師与他同事間的笑料。一
般情況下,雇來教漢語的老師理所當然被視為最有權決定他漢語語音正确性的人。
另一個可以說明中國禮貌的表面性与虛偽性的現象,是口頭上應承,而實際上
不做。送禮沒有帶來預期的好處,送禮者也不灰心喪气,因為早就知道事情可能辦
不成,但送禮者的面子保住了。同樣,假如在酒館里,你和老板在付款上發生了爭
執,你的車夫可能會站出來調停,決定不足的部分由他來付,然后將手伸進你的錢
袋。如果他掏自己的錢,最后賬仍會算在你頭上。倘若提醒是他自己要付的,他會
說:“你能指望參加葬禮的人一同被埋進墳墓嗎?”
盡管表里不一,中國仍有許多人是真正謙遜的,不過,無論男女,肯定也有不
少人的謙遜是假的。當人們清醒地意識到,某些觀念難以直接表達時,他們就談論
一些不愉快的事間接地來表達。可這些談吐优雅的人,一旦被激怒,連最難听的話
都罵得出。
虛假的謙遜与虛偽的同情同是由空話組成。但是,中國人不應因此受到譴責,
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富長期維持對如此眾多人的同情。最令人惡心的倒不是空洞
的同情,而是對死者假裝同情時,又流露出興高采烈的神情。巴伯先生提到四川的
一個苦力,看到兩條野狗在纖道上吞吃死尸,竟止不住哈哈大笑。梅杜斯先生告訴
我們,他的漢語老師听到自己的好朋友死得很有趣,竟也捧腹大笑。最疼愛的孩子
夭折,長時間的悲痛會使父母變得表情麻木,這与上面的情形不同,因為沉默的悲
痛和違背人性、對自己自然感情的粗魯愚弄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异。
如前所述,西方人和中國人實行貿易往來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在此過程中,
中國人的商業信譽也多次得到驗証。為不使結論顯得有如空穴來風,應該舉些例証
作基礎。下面就是一個范例。香港和上海銀行經理卡麥倫先生在他的告別發言中,
有這樣一段:“我已談了西方商團的高標准的貿易原則,在這方面,中國人一點也
不落后。實際上,沒有誰能像中國商人和銀行家那樣,很快贏得我們的信任。當然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但為了表明我有足夠的理由得出這一有力的結論,我可以告
訴諸位,過去二十五年內,我們的銀行在上海与中國人做了很大一筆生意,總額達
數億兩白銀,迄今為止,我們還未遇到過不守信用的中國人”。對這段發言最好的
評价可能是三年后發生的另一件事:這家銀行在香港的一位買辦,使銀行在蒙受損
失,沒有保障的情況下,仍能每年賺取一百万元的利潤。
中國商業活動中的零售与整賣是否有本質區別,我們無從得知。但為了使我們
的思考顯得更全面,确實應該考慮一下,上述結果是否完全沒有中國人令人贊嘆的
責任感的作用——這是一個西方人應該好好學習的优點,中國人在与西方人做生意
時,講信用可以使他們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所以,我們獲得中國人毫無疑問的最
大限度的信任,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盡管如此,長期廣泛的觀察仍只能証明:
中國人的商業活動是這個民族缺乏信用的最大例証。
一位聰明的學者,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論文,論述中國人的普通商業活動只是
一方欺騙另一方的活動。這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就是雅各布和拉班之間
的關系,或者像中國說的,是鐵刷遇銅盆。沒有誰不知道,讓一個孩子做生意,其
實就等于毀了他。假秤、假尺、假錢和假貨——所有的這些現象在中國都難以避免
。即使一些大字號,挂著醒目的招牌,告訴顧客,本店“貨真价實”,“絕無二价
”,實際上絕不是這么一回事。
我們無意于表明中國無誠實,不過,根据我們的觀察和經驗,很難保証可以找
到。和一個不重視事實的民族交往,還會出現別的情況嗎?一個衣冠楚楚的學者,
大言不慚地告訴外國人,他不識字。可如果遞給他一本小書,他會毫不遲疑地悄悄
地從人群中溜走,錢都不付,雖然那本小書至多只值三個銅板。對此,他一點儿也
不覺得羞恥,反倒沾沾自喜,把愚蠢的外國人騙了,那家伙竟然相信一個完全陌生
的人。中國人向外國人買東西,經常少付一個銅錢。他宣稱,身上沒錢了。如果你
告訴他,,他的耳朵上正夾著一枚銅錢呢,他會极不情愿地取下來交給你,那情形
就跟受了騙似的。同樣,一個人會磨蹭“老半天”,想免費從你那儿得到點東西,
理由是他一個錢也沒有。可是最后卻會取出一大串銅錢,滿臉不高興地遞給你,叮
囑你只取他應付的錢。假如你相信了他,讓他不付錢就把東西拿走,他會心花怒放
,就像殺死了一條蛇。
中國人一向有向親戚“借東西”的習慣,而且總是有意無意地不打招呼,這大
概也是社會團結的一种表現吧。“借”來的東西大部分被立即送進了當鋪,主人想
要時,必須自己拿錢去取。教會學校的一個中國男孩,在偷一個管學生宿舍的單身
女士的錢時,被發現了。在不容置辯的証据面前,他抽抽搭搭地解釋說,在家時,
他一直習慣于偷媽媽的錢,而這位外國老師太像他的媽媽了,于是,他不由地想偷
一偷。
中國社會明顯存在許多邪惡,西方無疑也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要清醒地意識
到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我們前面說過,中國人缺乏信義,其事雖不常見,但經常
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在我們討論其他論題時,已經列舉了,還有一些應作詳細的
論述。
要是具備必要的知識,可以就中國人的敲詐勒索寫一套非常有趣的書——上至
龍椅上的皇帝,下至最卑賤的乞丐,人人都那樣干。中國人具有注重實際的智慧,
他們惜以使敲詐勒索形成一個完備的行為体系,每個人就像离不開大气層一樣,脫
离不了這一天羅地网的籠罩。它是如此惡毒,墮落,除非對整個帝國進行徹底整頓
,才能將其鏟除。
中國人的性格,以及中國的現狀,必然導致西方人很難以務實的態度在最大范
圍內同中國人交往,同時還能保住“上等人”的名譽——假如他有幸獲得這一名譽
。人們經常說,車夫、船夫、酒館老板、苦力、買賣中間人,不論犯什么罪,按常
規,一律殺頭。他們,以及与他們地位相當的人,和外國人間的關系很特殊。因為
外國人宁愿忍受欺詐,也不愿引起社會風波。這方面,他們一般既沒有興趣也沒有
能力。然而中國人內部如果破坏了公正原則,卻只有通過社會風波才能使社會最終
達到平衡。
一個人難以做到不偏不倚時,努力做到這一點,他一定是個非凡的人物。既不
猜疑,又不輕信,是中庸之道最完美的体現。如果我們對似乎必需的不誠實表示不
滿,敏于判斷人的性格的中國人,就會把我們歸入“性情人物”那一類。佛的涅盤
境界,對于易激動的人來說,想時刻保持,并不容易,即使我們能夠保持這种宁靜
的品性,也會被當成被進一步任意勒索的最佳對象。有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受雇為
外國人做事。有一天,看見一個小販沿街叫賣泥捏的外國小人,那些小人造型精巧
,服飾得体。他就停下來,看了一會儿,對小販說:“啊,你玩的不過是玩具,我
玩弄的可是真家伙。”
勿需贅言,就我們所知,中國政府似乎是我們正在討論的這一特點的重要例証
。在整個中外關系史上,以及有名的中國官僚与民眾的關系史上,也都可以找到這
种例子。各級官員經常頒布的文告,就是一個獨特、簡明的例証。這些文告篇幅冗
長,文辭華美,內容繁雜,表現出高尚的道德境界。唯一缺少的就是真實,因為這
些華美的命令并不准備讓人們去執行。這一點,寫的人和看的人都很清楚,從不會
發生誤解。“中國政客的生平和公文,就像盧梭的《忏悔錄》,情感高尚,而行為
卑鄙。他砍下十万顆頭顱,卻引用孟子的話論述生命的神圣。他把修筑堤壩的錢塞
進自己的腰包,導致河水淹沒一個省,卻為人民背井离鄉而哀嘆。他高聲痛斥發假
誓的人,卻在簽定一項協議后,私下里說,那不過是一時騙人的玩藝儿。”勿容置
疑,中國也有公正無私的官員,不過很難找到而已,而且,他們的生活環境,使他
們處在孤立無援的境地,無法如愿以償。把最有机會了解中國經典的人的處境和這
些經典的教義比較一下,明顯可以看出,他們在引導社會走向更高一种境界時,是
多么的無能為力。
“你知道多少值得信任的中國人?”這里僅指受過正規教育的中國人。不同的
人,有著不同的經驗和評价中國人的標准,因此回答也千差万別。大多數外國人會
回答:“很少”,“七、八個”,“一打”,視情況而定。有時,也有人回答:“
很多”,“多得記不清”,可是,我們深信,在有見識和辨別能力的人當中,做出
這种回答的肯定极少。
觀察被一個民族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做法。在探討中國人相
互猜疑的特征時,我們已經看出,中國人把不信任別人看成很自然的事,其理由他
們心里都很明白。這种狀況使得中國的前途充滿了不确定性。這個民族不是由精英
分子來統治,相反,掌握全部權力的是帝國中最卑鄙、無恥的家伙。一位聰明的道
台,對外國人說:“皇帝以下的所有官員都是坏蛋,全該殺掉,但是殺了我們沒有
用,下一任仍會和我們一樣坏。”中國諺語說,蛇知道自己的窟在哪儿。另一個很
有意味的現象是,中國的官僚階層受到商人階層的极度不信任。他們知道,所謂的
“改革”,不過是一層表面的外殼,不久,就會脫落。一個中國的泥瓦匠,花了很
長時間,用沒調和好的灰漿抹平蓋得很糟的煙囪与屋頂,可他心里很清楚,第一次
生火,煙囪會四處冒煙;第一次下雨,屋頂會漏水。在中國,這不過是一樁极平常
的事。
中國有足夠的實力開發各處的資源,只要有信心,羞怯的資本就會從隱蔽的地
方走出來。在中國,開發資源所需要的各种知識都十分丰富,各類人才應有盡有。
但是,假如沒有建立在真誠基礎上的彼此信任,這一切都不足以使帝國复興。
几年前,一位善于思考的中國人來向筆者請教,如何解決某個地區打井難的問
題。中國人打井,一般是井內從上至下都用磚頭砌上。可在當地,井打好后,過了
一段時間,整個地面就會下沉,井壁也隨之坍塌,只剩一個小洞,井也漸漸地干枯
了。治療中國長期忍受的病痛,与對直隸省的這個不幸地區的補救相同,一切藥方
都難以將其根治。所有的治療都是表面的,整個帝國最終只能像滿載珠寶的大車陷
進絕望的泥潭。
中文書庫掃校(Yifan.net)
下一章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