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2005
我的哈佛歲月
李歐梵著

             經常在明報見到李教授的文章和消息,加上對哈佛的好奇,故翻開此文集。讀後沒有很深的感受,不過有些部份我劃了線,節錄如下:

1. 學英文
「有人說我的英文寫得不錯,其實都是苦練- 背誦、摹倣和吸收 - 出來的...只要下苦功,文本甚至一知半解都要死背,日久就會見效。」 (27)
許多中文了得之士也說,要學好中文,必須從小背誦優秀篇章。

2. 歷史
「其實歷史也是寫出來的,一個學者的寫法往往和他寫的「史實」之間有密切間係。」(27)
這個跟The Da Vinci Code男主角的看法相呼應。
「歷史資料 - 資料愈多,愈有助於對於文本的解讀。現代中國文學尤其如此,因為它本來就是歷史和文化的直接產物」(97-98)
由此可見李教授並非全盤否定歷史,大概他認為要客觀理性地看待及運用歷史資料及學說。

3. 獨立思考與胸襟
「但費氏在堅固的史實敘事中沒有把這種危機感表現出來,這是我讀完他的論著後不滿的原因之一...費教授聽後 非但不以為忤, 而且還露出他罕見的笑容對我說:他也感覺到這個缺點,所以正想...另寫一本...逐漸在思想上獨立起來,不再完全相信老師說的話都是至理名言。而費教授似乎也對我另眼相看」(28-29)
學生敢於質疑老師,而老師又有寬廣的胸襟欣然接受,並積極改善,雙方均令人欣賞。這在中國人的社會(也許甚至在亞洲)是不可思議的事,是否正是西方科技先進的主因之一呢?當然學生本身除了有腦之外,還要有堅實的學問,絕非無的放矢。我從來都知道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但近年作太忙,根本沒時間認真看資料研究。有時是個人能力的問題。總之,對好些題目,無論贊成與否,都渴望有自己的看法,但很多時候,有心無力。希望能夠善用時間,在工餘多吸收知識,以致對多方面都有主見。

4. 讀書
「「以後你們教書忙起來,每天能抽出兩三個小時讀書就夠了!」我至今奉為金科玉律,但讀起書來恐怕沒有他那麼專心。」」(30-31)
看到這裹不禁驚嘆又慚愧地笑起來。如果能夠保持在工作的日子裡保持每天看書一小時已不錯。有多少老師,包括大、中、小學的老師,有看書的習慣呢?

5. 遊學其實
「「遊」學對我的意義之大,不亞於旁聽大師級教授之課...我在半年期間遊歷了歐洲十幾個國家...歐洲...一個淵源流長而又多彩多姿的文化傳統...多元的西方」(79-80)
深有同感!

6. 芝大
「自由開課和選課成了芝大的學風...全美最好的學校...是芝加哥」(98-99)
有趣的看法。其實用何準則去此較呢?各有所長吧。

7. 友情
「兩人舌戰一個多小時,我被他說服了,兩人從此也成了好友。」(107)
這正是我最羨慕的友誼。一同坦誠深入討論問題,互相啟發激發新觀點與角度,一起在智慧上成長。

8. 關心社會
「雖然同情激進派學生的反戰立場,但對於其中某些過激觀點,我還是不能同意...一九七O年在華盛頓最後的一次反越戰大示威,我還是參加了,覺得這是我份內的事,至少對自己的良心有個交待。」(83)
在火紅年代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分析,在贊成中有反對,殊不容易。事實上在任何時地,理性中間派都不大受歡迎。

9. 認同危機與文化中國
「「對於兩岸政府失望之餘,我開始摸索一條自救之道...如杜維明和傅維勳 - 所提倡的「文化中國」的觀念,但我心目中的文化中國更廣泛,更無國界,甚至在文化上更多元...不能夠...非親共就反共,加以自己還是西化得很厲害,何以提出「認同危機」的論點」」(84)
這個認同危機原來在多年以前的中國知識份子心中已存在。在兩岸未統一,兩個政府仍有待改進之前,文化中國這概念大概最令理性的中國人好過吧。

其他中文書籍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