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網主之一子虛的中國文化報告
前
言中國擁有四千年的文明,當中不是一見能夠全蓋的。簡單而言,中國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獨有的一種文學,例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這是中國的文學由於中國文學的演變,或多或少亦受環境轉變的影響,換言之,文學正跟隨時代趨世不斷革新,而造成了中國多姿多彩的文化。
中國各朝文學甚為繁多,故此這裡未能逐一介紹,而就該朝代中最有代表性的作為大題目。先秦以《詩經》與楚辭最著;漢有賦及史學興起;魏晉時有五言詩及駢文流行;唐代有詩的大盛;宋代以詞大放異彩;元朝,是戲曲的時代;明清兩朝則首推小說;現代文學極受「新文化」影響。中國各時代文學大抵如此。
秦 文 學【詩經】
一﹒詩經產生的時代背景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生動地反映了西周初到春秋中葉(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六世紀)共五百多年複雜的社會面貌。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分風(共一百六十篇)、雅(共一百零五篇)、頌(共四十篇)三部分。風是各地的土樂,共十五國風,包括黃河流域的絕大部分。雅是西周王畿一帶的樂調,分「大雅」、「小雅」。頌是祭祀的舞曲,分「周頌」、「魯頌」、「商頌」。
二﹒詩經對後世的影響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的光輝起點,二千多年來,它對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起了極大的影響。漢代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直接導源於《詩經》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曹植、陶潛、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歷代大詩人,都受到《詩經》不同程度的影響;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發」的文學主張,更承繼了《詩經》的優良傳統。至於《詩經》賦、比、興三鍾作法(與風、雅、頌合稱為「詩之六義」),則成為後世詩人學習和提高技巧的主要內容;尤其是比、興,更是形象化不可少的必要手段。
【楚辭】
一﹒楚辭之內涵
公元前四世紀,江漢域的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題。它的創始人是大詩人屈原。自從屈原奠定了它的體制以後,用這種文體寫作的人日見增多。漢代劉向把這些作品合編成《楚辭》一書,這是楚辭得名的來歷。因此,楚辭的涵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屈原為主要代表的戰國時期在楚國出現的新文體;一方面是以屈原作品為主的一部古代詩歌總集的書名。
二﹒屈原的主要作品及特色
楚辭的代表作家是屈原。他是這一文體的開創者與奠基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辭中最重要的一篇,因此後來楚辭稱作「騷體」。在者首自傳題的長詩裡,屈原集中表現了憂國憂民、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操,也抒發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滿感受。《離騷》強烈的愛國精神是屈原作品的基調,亦使他成為史上最偉大詩人之一。
《九歌》是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加工而成,共十一篇,除首尾兩曲為迎神曲及送神曲外,其他九篇均有專祀。《九歌》想像豐富,抒發成份極濃,基本精神表現為清新典雅。
《九章》是漢代人把屈原的九篇遺作輯錄而成的,不是一時所作;總題也是後人所加。其中《橘頌》借橘以讚揚人性的高潔剛強。餘八篇乃抒發失意後的感情,與《離騷》風格相近。
三﹒楚辭對後世之影響
《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它多用五、七言句,為後世五、七言詩之出現創造了基磋。此外,它又是漢初騷體賦的先驅。這些都是《楚辭》對後世文學的顯著影響。
【漢賦】
漢初,文學盛行楚風,其後楚歌被文人宗衍成長篇文章,漸不可歌,於是有漢賦的出現。
漢賦的開山者是賈誼,他為漢代文學劃一新時代。他的賦僅存《服鳥賦》及《弔屈原賦》兩篇,文辭較屈原更精練,同時在抒發情感外,兼見哲理,這是文學又通俗體走向文人體的表現。賈賦氣力雄勁,但文采不艷,他以後的賦家,則一味著重辭藻的鋪陳,作品更趨文人化。武帝時代的枚乘、枚皋、東方朔等,都沿著這條路走,到司馬相如遂產生文辭華麗的長篇巨製。這種賦後世稱為「大賦」,王莽時代的揚雄和東漢是的班固等,都是大賦的能手。
【五言詩及樂府】
五言詩起源於漢,後世認為五言詩乃武帝時李陵所創,他曾有與蘇武贈答得五言詩,但這是不可信。事實上西漢時代無完整的五言詩,僅有《李延年歌》及《楊惲歌》等夾雜著些五言句,可視為五言詩雛型罷了。到東漢,方有完整五言詩出現。而另外一種「樂府」,乃專以入樂的詩歌。武帝時立樂府,搜集各地歌謠樂章,並命詞臣製作詩歌,協以音律,「樂府詩」遂產生。樂府詩多雜言,五七言詩都可能是又它分化出來。東漢初中期,沒有偉大的詩人出現;直到漢末獻帝詩代,五言詩才達至極盛,詩人輩出,形成所為「建安體詩」。
【漢代史學】
一﹒《史記》
司馬遷字子長,馮翊夏陽人。《史記》最初叫《太史公書》,至魏晉時才簡稱《史記》內容包括上自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間二千六百多年的史事,合共一百三十篇,五十萬餘字。史記的體裁,是合古代編年(如《春秋》)記事(如《尚書》)二體為一並加以擴大,成為以人物為中心的記傳體。其傳記可分三類:一是「本紀」,為歷代帝王傳記。二是「世家」,為歷代諸侯傳記。三是「列傳」,為歷代名人傳記。此外並以兩個節目為輔:一是「表」,包括歷代帝王、諸侯、將相、名臣的年表。一是「書」,為有關經濟、文物制度方面的記載。史記的體裁,為歷代「正史」所遵循,它可說是中國歷代正史的鼻祖。而其史筆的雄健,敘事的生動,更具有崇高的文學價值。
二﹒《漢書》
另一部史學名著是《漢書》,作者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漢書敘事起自高祖,終於王莽滅亡,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其體例除把「書」改為「志」,及不列「世家」外,其餘全仿史記。而從高祖到武帝一段的史實,也多採自《史記》。但其敘事以朝代為限,是中國斷代史的始創;而文章贍長有體,實亦一代的良史。
【五言詩】
西晉末年,由於社會動亂,老莊思想流行,文人為逃避現實紛擾,崇尚清談,成一時風氣。清談玄理影響到文學上來,便產生所為玄言詩,即以抽象的哲理入詩。這種「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詩壇達百年。至東晉末年,才出現了卓越詩人陶潛,於文學上大放異彩。
陶潛字淵明,晉尋陽柴桑人,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詩以平淡、自然、純厚為風格,這與其田園生活及率直任真性格有關。他所寫的多是簡單事物及平常生活,但由於他善從表達感情的須要出發,精選素材,並傾注自己真感情以構成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有特定思想主義的境界。《歸園田居》、《飲酒》、《詠貧士》等篇,很能代表他的詩風;至於《歸去來辭》則被後人推為晉代唯一文章。後世寫田園詩的,大都受了其詩的陶冶。
【駢文】
一﹒駢文的特點
所謂駢文,是指那些駢儷對偶式的文章。這種文章多數以四言和六言為句,所以又稱四六文。此外,又較重音韻,有些不但句末押韻,而且句中還講究平仄,及運用大量典故以示典雅。
二﹒南北朝的駢文
南北朝是駢文大行的時代,特別在應用文方面,不管公文還是私人信件,差不多全是駢體。
南北朝駢文體以庾信及徐陵二人為大家。庾信字子山,南朝新野人。代表作是《哀江南賦》,可視為南北朝駢文最高成就。這是他晚年在北周懷念故國、自悲身世的作品,以史詩形式,追述他的家世和前本生。其中描述江陵被破,百姓被擄到北方途中的情境,尤為動人。
徐陵字孝穆,南朝郯人。早年在梁時和庾信齊名,《玉台新詠序》是他一篇漂亮的駢文。
詩【詩歌】
一﹒唐詩盛行原因
唐代詩歌可謂達至一黃金時期,其發達原因,可從社會及文學兩方面分析。
社會方面,唐代歌舞昇平,提供了詩人極多的物質基礎及有利的社會環境。而唐科舉制以詩賦取士,亦助長詩人成長。且唐代君主對詩歌大力推動,更使唐詩發展易於成就屬。
文學發展方面,唐詩繁榮實為詩歌發展的必然結果。唐人在詩體形式上加以發展,除自古已有的五、七言詩外,又承繼六朝詩人講究音律的傳統,建立「律詩」(每首八句,弟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對仗),並對「絕句」(每首四句)的體式規範化。這些工作,大大推動了唐詩的進步。
二﹒唐詩的分期
後人通常把唐詩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各期均有代表詩人。
初唐(高祖至睿宗,約一百年),代表人物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當時詩作,大致承繼南朝色彩,帶綺麗之風。
盛唐(玄宗至肅宗,約五十年),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其中以李杜詩最著。李白詩俊逸高暢,有「詩仙」之稱。杜甫詩奇拔沉雄,有「詩聖」之譽。杜詩注重反映現實社會,從中更可見自玄宗開元至天寶間政治由盛轉衰的關鍵,故又有「詩史」之稱。王維詩多詠山林,孟浩然詩多詠田園,高適時多詠游俠,岑參詩多詠邊塞,各有所長。
中唐(代宗至文宗,約七十年),代表人物有韋應物、張籍、元稹、白居易等。其中元、白二人,在辭藻上,更力求通俗,替詩題創下一新途徑。
晚唐(宣宗至哀帝,約七十年),代表人物有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此期詩風,漸已纖麗香艷,反映唐室國運已至遲暮。
詞【南唐後主的詞】
南唐後主李煜,字重光,五代十國時南唐亡國君主。五代文學以南唐詞為最出色。李煜正是其中代表人。在他的寫作生崖中,前期多寫宮廷生活,後期則主以反映亡國悲痛。李煜善以比喻把復雜情感形象化,蔚成優美風格。例如他的《清平樂》用落梅的「亂」以喻人的心亂,用春草連綿不斷來喻離恨,使人耳目一新。總知,李後主的表現手法及語言,對詞的發展有極大貢獻。
【宋詞發展】
一﹒發達原因
宋代文學以詞為最。何以宋代的詞能極盛一時呢?首先是由於自晚唐、五代遺流的努力,如上述南唐李後主,已替詞的發展打下基磋。
北宋的統一,使農工商業得都恢復,人民生活日趨富裕,大都市繁榮,更令他們追求文化娛樂生活。而詞以其音樂歌唱特點,在社會裡大大受到歡迎。且宋代帝王重文輕武,喜好文藝,詞遂風靡一時。
二﹒兩宋詩壇
宋初的詞壇,基本上乃承繼五代詞風並向高雅的途徑發展。至北宋中葉,有偉大詞人蘇軾出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他的創作把宋詞帶至有前所未有的境界,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送別等種種內容,無一不入其詞,且強烈地表現他的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又反映他痛恨醜惡事物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因此有著深廣的社會內容及思想意義。在藝述上是「豪放派」詞風,擺脫音律羈絆,成一特殊的抒情詞。如《小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子由)及《念奴嬌》(赤壁懷古),最能代表蘇軾豪邁奔放的氣派。
宋室南渡之際,又有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清照是濟南人,號易安居士,其始以白描與語言明麗見長。明作如《醉花陰》(重陽)情詞兼勝,尤其是詞末「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有出神入化之妙。這種技巧,使她成為「婉約派」中的大家。
曲【元曲興盛原因】
元曲亦即雜劇,是元代代表文學。其得到流行原因,是受當時經濟、政治,及戲曲得到長期發展所至。
元代手工業甚為繁盛,且元帝國勢力如日中天,打開歐亞海路交通,令城市經濟蓬勃發展。其時有大都、杭州、開封等商業中心,百貨齊集,一派興旺,為元曲興盛打下物質基磋。而城市裡人口激增,擁現了大量戲曲觀眾,他們對之愛好不已,刺激戲曲家更努力地創作,促進元曲繁榮。
從政治上,戲曲亦受當時局勢背景所影響。在蒙古人高壓統治下,把所轄民族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及南人受盡民族歧視,生活極為困苦,對外族統治深感不滿。這時代民族矛盾尖銳,為戲曲提供特殊素材。且知識份子被統治者刻意貶低身份,在社會上無法抬頭,遂藉戲曲劇本排解憂悶,這由幫助了元曲盛行。
而戲曲本身亦曾經過長期演變。早在北宋已有雜劇,南宋時又有南戲,且相當有成就。元曲承繼其基磋,遂發展成一種成熟的藝述。
【元曲結構】
元曲是一種代言體文學。每齣雜劇稱為一本,一般分四折;或在四折之外,加上一至兩個楔子。楔子的作用,在於介紹人物、情節和加緊前後劇情的聯繫,位置不固定,或在劇首,或在折與折之間,唱詞只用一兩支小令,不用套數。
雜劇的男主角稱為正末,其他男角有副末、沖末、外末、小末等名目;女主角稱為正旦,其他女角有副旦、貼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名目。此外還有淨、孛兒、卜兒等角色名稱。表示劇中人物的動作或情態的術語叫「科」。
【關漢卿與《竇娥冤》】
關漢卿,號己齋叟,大都人。其代表作《竇娥冤》是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描述竇娥遭遇屈死的事,以控訴元室統治下的黑暗現實,試看弟三節《法場》中的一段唱詞: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家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多,做得箇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在這本劇裡,關漢卿成功地運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手法,預示人民推翻黑暗統治以重現光明,為此一字一淚的悲劇添上亮彩,給與人民無限信心去奮鬥,這正是關漢卿了不起之處,故他被視作是中國戲劇文學的奠基人。
清 小 說【明代小說】
一﹒《三國演義》
在宋人話本的基磋上,明代出現了著明的長篇章回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是羅貫中根據宋代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和有關的遺聞逸事加工創作而成的,它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並非簡單地復述三國史事及人物,而是一部經藝述構思及加工的作品,有助我們了解舊封建社會。其揭示了封建統治者間爭權逐利,爾虞我詐的情況,暴露他們的罪行無遺。但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有意維護封建統治,宣揚「正統」觀念。;又鼓吹「神權」論,如書中每把諸葛亮等描寫成「先知」、「天命」;又特別讚頌「忠」與「義」。
此外,作者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特徵,藝述成就卓絕。
二﹒《水滸傳》
《水滸傳》,今本七十一回,源於宋人的講史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寫宋江等在梁山聚義的故事,經作者施耐庵的藝述創造,把情節大大改篇,人物又三十六人增至一百零八人。作者擅長通過人物行動,鮮明地表現人物性格。在故事結構方面,作者善於把握情節主線,筆無閒文,緊湊非常。例如「火燒草料場」一幕,說陸虞侯對林沖步步進迫,成為大高潮的張本。這是《水滸傳》引人入勝之處。
三﹒《西遊記》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作者吳承恩根據宋人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素材,運用驚人想像力加工而成。描寫唐玄奘及徒弟孫悟空、豬悟能及沙悟淨四人取西經途中遇到的許多妖魔鬼怪,有的是自然界的險阻及困難,但更多的是象徵危害人民的社會惡勢力。作者寫出孫悟空敢於反抗,及他那樂觀、果斷的性格,亦反映了古人征服大自然的夢想。以及,作者用冷嘲熱諷手法寫出他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
【清代小說】
《紅樓夢》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全書一百二十回,後四十回為高鄂所續),這本小說不但是清代名著,且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出色一部。作者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及一個貴族家庭的盛衰,暗示封建社會必趨崩潰。其主要成就在於刻劃人物自然逼真,佈局天衣無縫,描寫濃淡有致,語言細練而文采斐然。至於它的語言,則奠定白話文的基蹉,其成就是可以想見的。
代 文 學【新文化運動】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是由於學生不滿外交受到屈辱而發起的。從這一運動,又掀起提倡民主及科學的新文化運動。其內容是:把有礙民主的封建思想文化徹低摧毀,引入西方新思潮和新科學。此改革舊思想文化的行動,實迎合新時代的要求,故新文化運動亦是中國現代文化的啟蒙運動。
【文學革命者的主張】
提倡文學革命最力者為胡適和陳獨秀。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適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改革文學的主張,就是所為「八不主義」:
一﹒不做言之無物的文章。
二﹒不模仿古人。
三﹒不做不合文法的文章。
四﹒不作無病呻吟。
五﹒不用爛調套語。
六﹒不用典故。
七﹒不講對仗。
八﹒不避俗字俗語。
次年,他又在《新青年》上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
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
二﹒有甚麼話,說甚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
三﹒要說我自己的話,不說別用的話。
陳獨秀本人亦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張:
一﹒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二﹒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三﹒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胡、陳文章發表後,曾惹起保守派反對,但已無濟於事,於是,文學革命便如火如荼地進行,終得到成功,成為現今文學的里程碑。色一部。作者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及一個貴族家庭的盛衰,暗示封建社會必趨崩潰。其主要成就在於刻劃人物自然逼真,佈局天衣無縫,描寫濃淡有致,語言細練而文采斐然。至於它的語言,則奠定白話文的基蹉,其成就是可以想見的。
後
記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經歷到現代,集了中外文明的大成,成為一燦爛浩大的精神文明。其中絕大多數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對現實寫會的一種反嚮,如《詩經》是先秦人民對現實環境不滿後有感而發,都活生生的地揭示了古今中國人民的心志。故此如要真正了解中國和中國人,則不能不先了解中國文學。中國的文學,可謂是數千年來中國上下各階層努力創作而共同建立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