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言:
中韓兩國歷史,各有三四千年以上,其中由於兩國鄰近,故此文化交流、政治聯繫等各方面,都可說是唇齒相依,相互影響著。換句話說,中國歷史是韓國歷史一部份,韓國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一部份。
翻開兩國歷史,兩國間的政治事件,往往會影響了對方,屢見不鮮。早在中國古史中,周武王克商後,封商宗室箕子於朝鮮,可見中華文化於當時,已開始被於韓國。嗣後衛滿稱王朝鮮,漢武帝開闢東方四郡,中韓交流,更有長足發展。
日後,中韓兩國關係更形微妙。白西晉王朝衰亡後,漢人在朝鮮勢力亦不振,使高句麗得乘機驅出漢人勢力,開創韓國歷史新局面。五胡亂華之時,高句麗人大張撻伐,開拓東北大塊土地。其後中國隋唐一統,與高句麗多次發生軍事衝突,位於半島東南的新羅國與唐聯合,滅高句麗、百濟,成為首度統一半島的政權。統一新羅亦於此時,積極學習唐文化,促進其文化發展。
至遼金元興起,當時的高麗王朝不敵於漠北大國的鐵蹄下,向之稱臣,而中國宋朝與高麗經濟文化聯繫亦持續。蒙古帝國更與高麗王室通婚,使韓民族在血統上發生劇變。元亡明興,高麗亦終得脫離蒙古人控制。
繼起的李氏朝鮮與明朝持續良好邦交。著名的「壬辰丁酉倭禍」中,朝鮮與明朝並肩抗敵,其深厚交情可見一班。明朝衰亡,朝鮮亦難免遭滿清征伐,然中國康乾盛治,也使朝鮮進入文化復興期。至清王朝衰落,列強開始覬覦朝鮮。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朝鮮亦淪為日本軍國主義者禁臠,進入黑暗時代。二戰後,中國介入韓戰,使韓國政局有所改變。直至今日,中韓關係依然友好穩定,民族交往絡繹不絕。
中韓關係發展甚為複雜,為方便研究,於是編次此表。由於中國史表易得,故此表詳於韓國史,而略於中國史。限於經驗及技術,錯漏蹐駁在所難免,冀望讀者予以指導改正。
古朝鮮時代:(上古至前57年)
公元前廿四世紀 | |
中國大事: | 相傳帝堯即位。 |
韓國大事: | 傳說天神桓雄受天符印降太白山頂神檀樹下,娶熊女而生子檀君王險。即位後都平壤,國號朝鮮。 |
公元前十二世紀 | |
中國大事: | 姬發滅商,建立周朝。周公東征。 |
韓國大事: | 相傳商朝宗室箕子稱王朝鮮,頒佈「八條教」。 |
公元前三世紀 | |
中國大事: |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前221-207年) |
韓國大事: | 秦築長城至遼東,朝鮮王否畏秦而服屬。 |
公元前194年(西漢惠帝元年) | |
中國大事: | 開始修建長安城。 |
韓國大事: | 燕人衛滿亡命至朝鮮,襲朝鮮王準(否子),稱王,都王險。是為衛氏朝鮮。 |
公元前128年(西漢武帝元朔元年) | |
韓國大事: | 濊貊君長舉眾歸附遼東,漢朝置蒼海郡。〔約在今韓國安邊〕 |
公元前108年(西漢武帝元封三年) | |
中國大事: | 漢軍侵入朝鮮,設樂浪四郡。司馬遷作《史記》。 |
韓國大事: | 朝鮮王衛右渠叛漢,殺漢使,漢命楊僕等擊之,右渠被殺,衛氏遂亡。 |
中國郡縣統治及前三國時代:(前108年-668年)
公元前82年(西漢昭帝始元五年) | |
韓國大事: | 漢徹消臨屯、真番郡。玄菟郡移治遼東。 |
公元前57年(西漢宣帝五鳳元年) | |
韓國大事: | 辰韓十二國中之新羅由始祖朴赫居世建國,都金城(今韓國慶州)。 |
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 | |
韓國大事: | 扶餘王子朱蒙(鄒牟)據地建國,國號高句麗,姓高氏,都卒本扶餘(今鴨綠江之西)。 |
公元年18年(西漢成帝鴻嘉三年) | |
韓國大事: | 高句麗王鄒牟之子溫祚懼不為高句麗琉璃王所容,南走慰禮城(在今漢水之北)建國,姓扶餘氏,是為馬韓五十四國中之百濟。 |
西元3年(西漢平帝元始三年) | |
韓國大事: | 高句麗琉璃王遷都國內城(在鴨綠江之上流西岸,今遼寧洞溝)。 |
西元10年(新王莽始建國二年) | |
中國大事: | 王莽發兵擊匈奴。 |
韓國大事: | 王莽迫令高句麗發兵攻匈奴,琉璃王不從命,王莽遣兵來侵,高句麗反抗,遂寇中國東北邊境。 |
西元3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 |
|
中國大事: | 東漢政府廢樂浪東部都尉。 |
韓國大事: | 沃沮及東濊等部落獨立(在今咸鏡道)。 |
西元42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 | |
韓國大事: | 弁韓十二國中之任那(又稱駕洛)建國,始祖金首露定都龜峰(在今慶尚南道金海。 |
西元53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 | |
韓國大事: | 高句麗琉璃王孫太祖王高宮即位(-146年)。在位期間厲精圖治,襲擊玄菟及遼東各地,東平沃沮,南至薩水上流(今清川江),完整的國家狀態逐步形成。 |
西元121年(東漢安帝建光元年) | |
韓國大事: | 高句麗、鮮卑攻遼東。 |
西元146年(東漢質帝本初元年) | |
韓國大事: | 太祖王傳位與弟次大王遂成(146-165年)。 |
西元165年(東漢桓帝延熹八年) | |
中國大事: | 段熲攻破西羌。 |
韓國大事: | 次大王頗凶暴,為明林答夫所弒,群臣因迎立王弟伯固,稱新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