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鲁迅解惑释疑
读《鲁迅与他“骂”过的人》
如何阅读鲁迅,这在当前是很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我接触过的某些年轻人,同他们谈及鲁迅,有的感到茫然、有的则表示对他的著作读不懂或不理解。尤其是对鲁迅那些指名道姓“骂人”的杂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甚至政治史上的一个个公案,更使他们难以看懂,难以理解。
无庸讳言,鲁迅一生在文章中确实指名道姓地“骂”过不少人,与之有过于涉的有百人上下,与其论争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可是,他为什么要“骂”人,“骂”了些什么人,“骂”的又是些什么内容,“骂”得对不对?鲁迅的“骂人”的背后,有着纷繁复杂的原因,这是与鲁迅当时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鲁迅的“骂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前提条件的。因此,为要使广大读者能够读懂鲁迅,认识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我们的鲁迅研究工作者应该在这方面为读者解惑释疑,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最近,我读了房向东先生撰写的《鲁迅与他“骂”过的人》一书,深感他为帮助读者读懂鲁迅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由于作者对当年的一场场公案作丁集中描写,涉及到与一些重要人物论战的,分人成篇地就包括有胡适、章士钊、杨荫榆、陈源、林语堂等33篇。书中“扼述这些与鲁迅有干涉过的人物简况和他们与鲁迅的关系史,……提供了鲁迅之所以要‘骂’的背景材料。对几起重要论战,则扼要引录了双方论旨的原文。对论争双方的是非或作出自己的评价,或援引了研究者的见解。”(何满子:《序》)这些就为我们在阅读鲁迅时解开了一个个疑,使我们更接近鲁迅,理解鲁迅,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理解现代中国。
由于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鲁迅之所以“骂人”的背景材料,因而使我们更清楚地懂得:鲁迅的“骂人”,首先在于他的被骂,被攻击,甚而至于被一些派别、团体所围剿。这些有来自敌对势力的,也有来自同一营垒的。过去我们只读《鲁迅全集》中的“骂人”文章,很容易造成对鲁迅的误解。只有当我们了解到鲁迅这种攻击性背后的客观原因,也就是鲁迅被压迫、受围剿的苦难经历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鲁迅的“骂人”了。
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事实,首先是时代、社会对鲁迅的压迫,然后才是他的反抗与回击。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再说,读者知道了这些详实的背景材料,对于鲁迅“骂人”的是非曲直,自己也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不会为当前某些所谓的鲁迅研究工作者写的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攻击鲁迅的文章所迷惑,所左右了。我们纵观鲁迅的“骂人”,他“骂”得有理有节。正如作者在该书的《导言》中所指出的,“鲁迅是不属于对具体个人的‘陷害’的
��这是他的论敌常用的武器��他的着重点,在于通过具体人的某些言行,实行文明的批评和文化的批判,这既是鲁迅的宽厚使然,又是鲁迅的伟大所在。”这样评价鲁迅的“骂人”,应该说是很公正的。从鲁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骂’他的论敌大多为“正人君子”、“绅士”、“叭儿狗”、“资本家的乏走狗”、“洋场恶少”、“才子十流氓”等,而攻击鲁迅的人,则多阴险匠测,骂他为“学匪”、“赤色作家”、甚而至于“汉奸”、“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危害联合战线”等。这一对比,使读者不难分辨出。是鲁迅“骂人”的刻薄,还是那些骂鲁迅的人的刻毒、阴损和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怎样才算是掌握了阅读鲁迅的钥匙呢?作者告诉我们,仅仅掌握鲁迅“骂人”的背景材料还不够,对鲁迅的“骂人”现象,应该跳出困宥于“实骂”的误区,跳出个别看到一般,不能对鲁迅的“骂人”文章以意气论之。这样才能理解鲁迅“骂人”的价值和意义。也许有读者会问,既是“骂人”又何来价值和意义?事实上,有些人的脑子里留存的确实就只有“鲁迅好骂人”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自然就难以理解鲁迅“骂人”的价值和意义了。那么,鲁迅“骂人”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呢?早在三十年代翟秋自在他著名的《<鲁迅杂感集>序言》中对鲁迅指名道姓“骂人”的现象是这样看的:“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就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这是对鲁迅“骂人”的价值和意义最深刻的评论。而作者在该书的《导言》中引用鲁迅自己的话概括地指出:鲁迅的价值,在于他的“骂人”文章给我们提供了社会典型,“大众的灵魂”和“时代的眉目”。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当代人必须阅读鲁迅,理解鲁迅,从鲁迅的伟大人格力量中不断吸取养料的重要原因。(1997年6月21日《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