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让谁如此美丽 



 今天的城市越来越拥挤, 
  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孤独。 
  有一首男人唱的歌儿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有一首女人唱的歌儿说:“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寂寞让谁如此美丽 

  陈耀明 
  一个整整两天没说过话的小姐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在编辑部加班。 
  电话响起。一个小姐的声音:“我是你们杂志的忠实读者,不知 
怎样投稿?” 
  我详细地告诉了她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表示非常欢迎她赐稿 
。 
  过了一会儿,电话又响起。还是刚才那个清纯而腼腆的声音:“ 
其实,你们杂志的地址我是知道的。我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你知 
道吗?我已经整整两天没说过话了……” 
  这个小姐去年毕业于一所旅游中专,现在广州某公司做文员。她 
说她最怕过星期天,不知道该去哪里,也不知道该找哪位。她几乎每 
个双休日都是在图书馆度过,昨天又在中山图书馆泡了整整一天,脑 
子都胀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家似乎都很忙,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事情做,谁也不方便打扰谁,彼此默契地隔着一条微妙的“一米线 
”。于是,我们谁都感到“好孤独、好孤独……”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出现了,即:电台直播热 
线,比如广州的“孤独者联盟”,深圳的“夜空不寂寞”……几乎每 
个大中城市都开设了诸如此类的直播热线。这里的节目主持人是专业 
化的倾诉对象、大众化的知心朋友—— 
  “深夜的朋友,此时此刻你感到孤独吗?那么,请拿起电话,拨 
通这个号码……让我们在万籁俱寂的夜空中相识、相会,谈谈你的, 
我的和他的,孤独的心情、孤独的故事……” 
  近两年来,深圳还出现了全自动、全天候的聊天电话,10多家 
声讯台提供着数百路聊天热线,什么“与郎共舞”、“心夜航班”、 
“心情料理”、“寂寞滋味”、“夜倾情”、“午夜不设访”、“缘 
分电话亭”、“情感芳草地”、“你的心事我来听”……在孤独的时 
代,只要你通过声讯台的提示系统和自动转接,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个 
同样孤独的人。 
  有事儿呼谁 
  记得BP机刚出现那会儿,人们流行说:“有事儿呼我。” 
  可是今天,我们有事儿呼谁呢? 
  如果买房,你可以申请银行按揭,不用找哥儿们借了; 
  如果搬家,你打一个电话过去,“大众搬屋公司”就开车上门了 
; 
  如果举行婚礼,你也不必劳驾朋友找车了,婚礼公司将会提供全 
套服务。 
  …… 
  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发现:现在需要朋友帮忙的地方 
越来越少了。我们减少了对朋友的依赖,那就意味着减少了见面、减 
少了说话、减少了吃饭……却并未料到与此同时竟增加了孤独、增加 
了寂寞…… 
  流浪情结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人口大流动,目前的流动人口已近1 
个亿。在珠江三角洲,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每年都有数百万。 
  “为了生活,人们四处飘泊”。小戴早在1992年就告别亲人 
,闯到距家乡1000公里以外的广州。虽然从户口上讲,他现在已 
是一名广州市民,但他在广州始终找不到家的感觉,特别是在陌生的 
粤语环境里,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的外地人,异地他乡的孤独感常常 
会袭上心头。 
  此外,“炒鱿鱼”和“跳槽”的频繁,也使现代人在社会上找不 
到心灵的停泊地。去年A公司,今年B公司,说不定哪年又到了C公 
司……你常常置身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能不孤独吗? 
  寻找“快乐老家 
  雅晴有个习惯,她每天一回家,首先顺手按开电视。她说,她倒 
不一定看节目,只是为了增加点儿“人气”。雅晴家住12楼,在这 
套由防盗门和防盗网封闭起来的住宅里,如果不开电视,她就会感到 
胸闷。 
  雅晴特别向往农家大院那种感觉,站在墙头上向隔壁喊一声:“ 
二婶儿,给俺割一把韭菜!”也特别羡慕北京四合院那种感觉,早晨 
起来招呼一句:“四爷,您刚溜弯儿回来呀?” 
  雅晴是一位工业自动化博士,在深圳一家上市公司担任工程师。 
以她的品位而言,她应该喜欢看《廊桥遣梦》、《泰坦尼克号》以及 
明珠台的“今晚930”之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雅晴最喜欢看 
的片子是“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播”里的那些黑白片,比如《地道战 
》、《回民支队》、《平原游击队》……雅晴说,“我喜欢那时候的 
人们那种乐观、纯朴和爽朗。 
  不知道为什么,走在今天的大街上,我看到的尽是冷漠的面孔、 
忧郁的眼神……个个人都那么‘酷’。” 
  电子的隔膜 
  “你那天电话上说的那个事儿,我已经跟我那个朋友打电话了, 
他说让你直接和他联系,你要不先给他去个电话,具体地谈谈……” 
  这就是现代人的交际方式——“朋友之朋友、电话之电话。”许 
多执手相语、促膝谈心的过程,都被电话给省略了,甚至连一年一度 
的拜年,也干脆改为“电拜”了。 
  电话已经使我们减少了看到朋友笑脸的机会,如今,电子信箱又 
流行起来,我们连朋友那熟悉的声音也听不到了。电子文明缩小了空 
间的距离,扩大了心灵的距离。 
  “你从哪里来,我的‘网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这就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交际方式。人与人的交谈已成为一种电子“ 
互联”过程,你的朋友也不过是一个“在线用户”,你甚至连他是谁 
都不知道。据说,现在有的人连谈恋爱都“一网深情”了。在这个虚 
拟的电子社会里,所谓“Internet情感”,不过是一串虚幻 
的电子符号。 
  在第5届国际环境与心理学年会上,著名心理学家皮尼略斯教授 
提醒人们:“电话、电脑不仅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只能 
使这种关系变得更糟。”他认为,电子造成的隔绝,是现代人孤独、 
忧郁和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 
  人际关系“转型”为商务关系 
  郑景峰供职于某跨国公司广州办事处,作为一位市场推广代表, 
他每天有机会认识许多人,和许多天南海北的人们握手、微笑、寒喧 
、喝酒,但成为朋友的很少。郑先生调侃地说:“我现在有的只是客 
户,但没什么朋友。” 
  郑先生对这一切都表示理解。在这个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 
人际关系亦随之“转型”为商务关系(包括一系列联络、协议、合同 
等),人与人的谈话也差不多“转型”为某种谈判或应酬。在他看来 
,如果做个《魔鬼词典》式的解释,所谓朋友,也许就是“下线”的 
意思。 
  今天,朋友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了(递一张名片就是朋友),内 
涵却缩小了,郑景峰认为这是商业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你孤独吗?” 
  “孤独,很孤独。”郑先生无奈地说,“不过,大家不是都挺孤 
独吗?” 
  郑先生有一个摆脱孤独的办法,即:多做些工作。他说:“让自 
己忙一点儿,什么都忘乎所以了。” 
  ——幸亏大家今天都很忙。 
   
  编后话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商业时代、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现代文明日 
益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并且常常为此而无 
比困惑和痛苦。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孤独呢?怎样走出寂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