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内外


卫建民

  女儿跳着进麦当劳了,老爸则坐在门外的台阶下
等候;两代人的鸿沟,竟是这铺天盖地的、金黄的大
M!
  开始歇顶的老爸并不是贫穷,也不是节俭:他就
是吃不惯洋快餐,不愿闻那种味儿。但他女儿一代,
从学会走路就学会吃麦当劳了;只要他们父女上街,
麦当劳就是女儿的惟一选择。女儿的小房间,还挂着
麦当劳的各种奖品,金黄的M,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
他是北方人,从小就喜欢吃面食,人到中年还保持着
幼时的习惯。他家住在西城区。偶尔上街吃早餐,
“华天”是他惟一的选择。炒肝、包子、紫米粥,总
是百吃不厌。莫非中国式的快餐,像京剧一样,只是
中老年人的爱好?
  麦当劳永远亮堂,人来人往。麦当劳“从娃娃抓
起”,亦不放过青年人。麦当劳的店堂里永远是朝气
蓬勃。他望望大玻璃内的红火热闹,又低头想:中国
的饮食,早已征服世界了。国门大开后,洋快餐征东,
席卷中国大都市,也是中西饮食文化的大交流。洋快
餐的经营成功术,还能刺激国内的饮食业,在对手的
威胁中改变旧观念老传统,迎头赶上。“华天”红遍
西城,就有逼人的气概。
  经营之道多端,最厉害的莫过于影响一代人的口
味。瞿秋白临死前还说“中国的豆腐好吃”,梁实秋
晚年在台湾得到一个金华火腿,如获至宝。麦当劳在
中国成功的策略,就是把吃饭当成了早期文化教育,
让中国儿童牢牢记住M,并产生条件反射———只有麦
当劳最好吃。儿童长大后,长到他这个年纪(他摸摸
光滑的头顶),仍然要吃麦当劳,就像他爱吃面条馒
头一样。愚公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
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麦当劳,就在生命
循环圈里长胜不败。
  “老爸,给你吃薯条!”女儿悄悄来到身旁,递
给他几根麦当劳的薯条,他捏着一根嚼嚼,脑子里想
的却是红薯、土豆丝,还有在火上烤熟的、香喷喷的
山药蛋。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