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每週財經動向》第三卷680期 二零零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中國大陸究竟有多少間Enron? 漢言 雖然四十多年前發生的「大躍進」已劃入近代史,但「畝產萬斤」的風氣揮之不去,在 今日神州大地到處都見到浮誇的數據和「假、大、空」言論,地方政府為了邀功作大經 濟數據,但限於學識,不知道報出的數據與現實完全脫節到「超英趕美」旁人一看見就 笑不攏口。此外,熟識國內股市的人士估計,上市公司之中有八成以上是以寫小說的方 式撰寫業績報告,「印象派」或「意識流」都派上用場,不限於「寫實主義」。 造假帳接二連三爆煲 繼「銀廣夏騙局」之後,日前國內又爆出「藍田神話」被戮破的醜聞。藍田於1996年在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其後五年都報出盈利高增長,營業收益由上市時的4.6億元上升 至2001年的18.4億元,以經營農業產業化或企業化的藍田股份有限公司遂成為官方與股 民稱許的模範上市公司。然而,去年10月26日,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的劉姝威在《金融 內參》發表了一篇短文《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指出該公司已經成為一個 空殼!一石激起千重浪。其實,早於劉女士發表該文前幾日,中國證監會已對該公司進 行調查──藍田財務資料顯示該公司已資不抵債。 接著《粵港信息日報》派出記者查訪藍田的水產基地經營狀況,發現場面冷清清,不可 能如該公司所說2000年水產收入達到12.7億元,為此寫了一個簡單的報導支持劉姝威的 觀點。2001年12月13日,藍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起訴劉女士捏造事 實侵害名譽,索償50萬元人民幣。由於《金融內參》為內部傳閱刊物,劉女士反指藍田 竊取國家機密作為證據控告她誹謗,令事件變得更複雜。然而,在今年一月藍田一批高 層人員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被捕,包括董事長保田,中國證監會並宣布對藍田進行全 面調查。往後事態如何發展,拭目以待。 銀廣夏及藍田股份涉嫌大造假帳事件顯示並非偶發,今年初國內證券分析公司「盈多 利」一份研究報告,就建議股民控告16問上市公司索償,茲將具有代表性指控撮錄如後 : 偽造盈利虛報資本 (一)大慶聯誼通過詐騙手段上市──編造虛假文件,偽造提前三年成立的假象,並且 虛構三年的業續及上市時偽造16176萬元的盈利報告,1997年再虛報盈利增長7848.89萬 元,而上市後未有根據招股書所說明用途利用集資所得,大部分資金實際上被母公司挪 用,或拆借予其他公司,或用作炒股票。 (二)中集集團隱瞞帳外資產——由1993年到1997年違規利用多個私人戶口,動用公司 32818萬元炒股票,並且在業績報告中並無披露有關短線投資及投資收益。此外,中集 集團曾調用信貸資金1.5億元炒股票,造成500多萬元虧損,又在1994年至1998年間買賣 本公司的股票,獲利762萬元。 (三)同達進行虛假資產置換——同達聲稱與深圳粵海進行資產置換,但深圳粵海對置 換予同達的資產根本不擁有真實、合法的產權,同達公布虛假的置換資產,構成1998年 中期及末期業續報告上包含了虛假的利潤。 (四)鄭百文偽造帳目上市——為騙取上市寶格,鄭百文在1994及1995年帳目上虛構利 潤1900多萬元,公司在1992年聲稱募集股本19億元,但實際到位的資金只得334萬元; 鄭百文在1996年上市後連續三年虛構利潤共14億元,配股集資所得用作其他用途,將 3.6億元資金投入股市穫利4000多萬元並無披露,1997年隱瞞虧損2700多萬元,1998年 隱瞞2500多萬元。 銀廣夏為造假代表作 除上述四間公司之外,被「盈多利」指控涉嫌造假帳的上市公司還包括「華立控股」、 「嘉賓實業」、「西藏聖地」、「天頤」、「東海」、「張家界」、「聖方科技」、 「九洲」及「金路集團」,大多數是虛構利潤或實收資本,而違反上市規例者則有「西 安歐食」、「山東海龍」和「渤海集團」。 若要了解國內上市公司虛構盈利的方式及虛構盈利的目的,「銀廣夏」提供了最具代表 性的例子:根據去年8月出版的《財經》的報導,「銀廣夏」的始創人陳川早年為寧夏 自治區銀川話劇團的編劇,1984年7月南下深圳創業,先後創立了深圳廣夏文化公司和 廣夏錄像器材公司。 九十年代初期,陳川夥同寧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張吉生將其名下文化和錄像公司組合, 轉到銀川註冊,利用寧夏的上市額度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1994年由於錄音帶價格下 跌,上市後的銀廣夏蒙受虧損,但公司每年報出淨資產收益上升10%。到了1996年年報 更聲稱公司已多元化,由錄像及文化轉型為擁有27家全資或控股權的子公司。1998年10 月19日「銀廣夏」宣布,其在天津的公司與德國誠信貿易公司簽訂了出口供貨協議,天 津廣夏每年向誠信提供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所生產的蛋黃卵磷脂50噸、及桂皮精 油,桂皮含油樹脂等80噸,金額超過5000萬馬克。1999年6月19日陳川在鄭州的一個農 業研討會上說該公司6月12日付運予德國誠信的第一批貨總值5610萬馬克,獲利7000多 萬元人民幣。 發現「金礦」股價暴升 銀廣夏在利好消息剌激下,股價開始上升,到年底時上升至13.97元,隨後銀廣夏公布 99年業績,利潤達1.58億元,其中76%來自天津廣夏,股價應聲急彈。當股價炒得沸沸 騰騰時,銀廣夏又宣布引進幾條「萃取生產線」令生產能力增長13倍之多!2000年一 月,銀廣夏又公布與德國誠信達成補充協議。根據上年度盈利推算,在補充協議增加供 貨後,2000年天津廣夏利潤可能大幅增加至4.7億元人民幣。如此這般,銀廣夏股價便 由99年底的13.97元炒上2000年4月的35.83元,公司隨即宣布每10股送10股,到了是年 底「拆細」後的銀廣夏又炒上37.99元,折合送股前的75.98元,大幅上升了440%。 然而到了去年中,有人查出德國誠信公司根本上並非如銀廣夏所說的有160年歷史的老 牌公司,它成立於1990年,註冊資金只得10萬馬克。此外、天津海關回應《財經》查詢 時出示一份文件,證明天津廣夏99年出口額為480萬美元,2000年為3萬美元,由2001年 1月6日起再無一分錢的出口額!由此可見,「銀廣夏」的厚利出口其實子虛烏有。其實 如果有如此厚利,為什麼德國誠信公司不在德國購買德國的生產線自行生產?國內很多 上市公司虛報的生產值根本上完全違反常識,和「畝產萬斤」同樣荒謬,但有那麼多人 相信,其中還包括了上市科的監管人員。 「天下第一騙」的啟示 上市公司虛構盈利,目的自然是為公司及管理人員炒本身的股票牟利鋪路,而他們之所 以能夠持續經營下去,在虛報盈利後稅照納,息照派,我們可從「中國第一騙」牟奇中 案件窺知內情。十年前美國《霍比斯》(FORBES)曾經將牟奇中捧為「中國第一富」,實 情原來是牟氏在八十年代用一列車的中國衣物向蘇聯以貿易方式換來了兩架舊「圖」式 民航機,然後轉售予四川一家民航公司賺到第一桶金,並且因而聲名大噪。成名後,牟 奇中就不斷向銀行借貸擴充名下業務,並且以新債還舊債的方式掩飾投資虧損和沉重的 利息支出,直至無力償還才露出空心老倌的真面目。 今日在國內不少企業或個人都是以偽造盈利或資產證明向銀行貸款,又或者通過賄賂向 銀行籌集資金做生意,這些企業或個人背後往往有當地官員的支持,如果生意有盈利足 以支持到期利息,並能夠以新價填舊債經營下去當然沒問題,弊在眾多的利益集團成員 各人挪用一筆,挖空了企業後同樣會戮破這些企業。除向銀行貸款外,另一途徑自然為 上市集資及虛構盈利從股市中牟取利益。 中國股市活像一個滿身瘡痍的病人,與其突然暴斃,不如自行逐一「篤爆」大瘡。明顯 地,去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就是進行「篤爆」的工作,國內刊物顯然得到有力人士的冪 後支持,將造假帳的公司一一「篤爆」。目前已被揭發帳目有問題的上市公司已達到二 十家,但一般相信只是冰山的一角。美國發生Enron事件令舉世震驚,但在中國的上市 公司中有多少「中國英龍」?數量肯定多許多,只是規模較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