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美國的聲明 (一)

Chinese Input: Powered by GeoStroke

奔 騰 (一)
十鍵盤 中文輸入法
見字成碼 中文輸入法
www.GeoStroke.com
USA (2)

魯賓 重申三不
美不支持兩個中國政策

對「兩國論」表關切 請張戴佑瞭解涵義•籲兩岸續對話 指 雙方目前的聲明及反應均無助益

 【中央社華府十三日電】美國今天對台北提出「兩國論」 引發的爭議表示關切,並說美國不希望兩岸任何一方採取或 發表不利於對話的步驟或聲明。美國也重申華府「一個中國 」及信守台灣關係法等政策,並呼籲兩岸繼續對話。

 國務院發言人魯賓並在例行簡報上答覆問題時,兩度重申 美國

不支持台灣獨立、
不支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 及
不支持台灣加入以國家為入會資格的國際組織等

「三不」 立場。

 在談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時,魯賓表示,這項政策 的根據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魯賓表示,美國鼓勵兩岸藉面對面溝通化解誤會,而李登 輝總統新提出有關兩岸關係的聲明和中共的反應,都無助於 兩岸以對話方式解決彼此間的問題。

 儘管記者暗示,但魯賓不願批評台北或李總統,僅強調美 國政府將請台北澄清近日提出的兩岸關係新定義,以瞭解台 灣對兩岸關係的立場是否有重大變化。

 國務院官員說,美方將請正在向台北高層首長辭行的美國 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張戴佑瞭解形容兩岸為「特殊的國 與國關係」的涵義。

 在國務院今天下午的簡報中,中共對台北提出「兩國論」 的強烈反應是第一個被提起的問題,魯賓在答覆時首先表示 ,美國將與台北當局討論李總統最近發表的這項聲明,就台 北的立場尋求更多資訊。

 他說,美國對台灣前途的立場是「清楚而且不變的」,美 國認為此事要由兩岸的中國人解決,而美國希望解決的方式 是和平的。

 魯賓接著說,美國近來鼓勵台海雙方進行「有意義和實質 性的」對話,美方認為面對面的會談最能澄清台北與北京的 誤解,並且不認為任何一方採取使這種討論或晤面更難進行 的步驟是有益的。

 他說,美方繼續敦促台海雙方進行有意義和實質性的對話 ,並繼續努力在下一回合討論中取得進展。

 魯賓接著說,美國採取「一個中國」政策已有一段時間, 根據台灣關係法也有若干義務,最重要的是,美國不希望任 何一方採取或發表使對話更難開展的步驟或聲明,因為美方 認為對話是解決兩岸問題最實際的辦法。

 對於美國是否認為北京應跳脫目前的風波繼續對話,魯賓 表示,美方不認為北京的反應或台灣先前的聲明有利於對話 ,「也就是說,問題不僅是中國說(台灣)這些聲明使對話更 難以進行,這些聲明也是(問題)。因此我們不認為兩者各有 什麼助益」。

 魯賓表示,除了美方駐台北代表十四日將跟台灣方面進行 討論之外,國務卿歐布萊特尚未就此事跟北京或台北有任何 接觸,美方要先澄清台北聲明的重要性之後,才會視情況再 做接觸。

 魯賓也強調,目前大家是在對媒體的報導做反應,
而沒有李總統談話的全文或上下文,可能還涉及翻譯的問題,
因此在做結論之前,要在源頭提出問題,設法瞭解真相。

對於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
有記者指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內涵是
「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
而美國給予支持」,
但如今台灣在經濟和民主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
而且不贊同「另一個中國」的許多作為,
因此不再說「一個中國」。

 魯賓在答覆時說明了美國的「三不」立場,記者追問美國 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是以中國人的願望為基礎嗎?」魯 賓答覆說:

「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
是以我們的國家利益為基 礎。」

李登輝一席話
引爆美中台三方疑慮

「國與國關係」談話 非但令兩岸關係更添困擾
也未必有利 台美互動

【本報系 (聯合) 記者孫揚明/特稿】李總統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 ,一席「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的關係,至少是特殊 的國與國的關係」講話,終於引爆了一個台灣、大陸與美國 三方都沈埋已久的疑慮,其中又以美國對台灣政治動向的疑 慮為甚。  如果李總統的意圖一如總統府發言人林碧炤所說,是要為 下一階段的兩岸關係定位,那情況只會更為嚴重,因為這代 表李總統不是獨裁,就是不負責任。 在下一階段總統大選事實上已經鳴槍起跑之際,李總統民意 基礎的正當性已逐漸流逝;這種重大決策已是未來新總統任 內的事非常清楚的是,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在任期的 最後一個階段,都會自動避免做出任何重大而具爭議性的決 定,而會將類似的決策留交下一任新總統,以免引發未來新 總統在決策上的困擾

無助台海穩定的動作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把當前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的 走勢,稍稍加上一點點的歷史記憶,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起 碼自一九九七年起,就宏觀面的整體架構而言,美國與中國 大陸關係每對台北不利的走勢,必定是在台北出現被認為是 具有挑釁性和「無助於台海穩定」的動作之後。  遠者不談,自九七年起算:六月以來,也就是在香港主權 回歸前後,台北出現了大幅度的修憲動作,該一意圖使得美 國做了相當的揣測;同時也對此所可能引發兩岸的情勢更具 高度不確定感;這就是說,美國對台北修憲所可能引發的結 果與修憲本身所抱持的意圖,以及其在兩岸情勢上所可能引 發的效應,認為至少是「無助於台海的穩定」。而截至九七 年的五月前,美國都未曾明示過,美國要與北京就台灣問題 進行戰略性對話。就連在五月,美國白宮所公布的「新世紀 的國家安全戰略」的報告(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Century)中都還未表示,美國應主動出面與北京 進行有關台海問題的對話;在該一報告的第三節「整合的區 域解決方案」中,只把「重開台北與北京間的跨海峽對話『 列為』主要的策略目標」。  結果,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女士在當年六月二十五日(台 北時間)於舊金山的講話中,主動明白宣示,美國將介入兩 岸事務。她說,「第三個我們要與北京進行對話的議題就是 台灣。我們的指導原則就臚列在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報及其 後的兩個公報中,在其中,我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是 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在一九七九年的台灣關係 法下,我們與當地的人民維持堅強的非官方關係。」台灣變 成了美國與北京進行所謂「戰略對話」的主題之一。

這無疑代表美國政策傾向於北京。

 緊接著,李總統在九七年九月的中南美「太平之旅」中, 於巴拿馬的記者會上,公開表示:如果要與北京談判協商, 然後再出席類似的會議,「是要等淡水河乾比較快」*。另外 ,李總統該行在回應中國大陸領導人江澤民有關兩岸早日就 結束敵對態進行協商時,至少有二次公開表示,要北京「先 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才可能進行下一步 的動作。

美國政策已傾向北京

 其實,早在當時就已經很清楚,預訂在九七年十月底的柯 江高峰會中,一項重要的議題就是台灣的地位問題。所以就 整體的架構而言,李總統的中南美之行,真正重要的是,要 搶在柯江會之前,把未來兩岸將正面發展的可能性與台北方 面的善意,形成一個概念上的楔子,打入柯江高峰會所可能 形成的一個未來美國與北京的全面架構中。但台北完全沒有 這樣考量。  在這種情勢下,所以才會出現柯林頓總統在江澤民往訪時 所舉行的共同記者會上公開表示,解決兩岸問題的時機「愈 快愈好」、「早比晚好」的說法。同時,在這次的柯江會後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魯賓就已經提出了「三不政策」的雛型 。 這又更向北京的政策傾斜了。九八年柯林頓本人親口在上海 提出「三不」的說法,可以說只是這次的翻版而已。  隨後,李總統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訪問時還是表示,如果 他到北京,會告訴江澤民,「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美方強烈感受到台北並不想與北京談,再加上美國國安會官 員所說的「台灣過去十年是走分離的路子」,這種概念所可 能引發的危機感,遂有所謂要更進一步對台灣構築「防火牆 」的概念與說法出籠。

修憲動作增美方疑慮

 兩次柯江互訪之後,台北不但未曾與北京重開談判、對話 ,更在修憲中潛入了「公投入憲」,與「廢國大」兩大議題 ,這更增美方疑慮;再加上北京半公開的提及了「統一時間 表」的壓力,遂進一步促成了美國「中程協議」概念的再提 出。  現任美國亞太副助卿謝淑麗女士在被告知她將接任現職後 ,曾經接受聯合報的訪問,她在該訪問中,非常「不外交」 地回答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即「如果台灣推翻上海公報的 一個中國的基礎,情況會如何?」 她的回答是,「上海公 報所代表的是一個雙方的大協商,所以如果你們決定廢棄此 一協商,那衝突的風險就會赫然大增。所以我想很重要的是 ,雙方以負責的態度行動,以避免衝突並基本上維持現狀, 這未必是要向前進,但至少是要和平協商與談判。」  其實,美國自一九九六年以來的「中國政策」要點之一, 就是要防範兩岸的衝突,尤其不希望看到台灣的挑釁行為。 但事實上,其中本就充滿著對台灣的不信任。一位美國國務 院官員在討論台灣的統獨問題時,也曾非常不「外交」的說 ,

「我們不相信你們所說的每一個字。」

 其實,這也不是太新鮮的事。至少在今年四月上旬,中央 研究院歐美所舉辦「台灣關係法二十週年」國際研討會時, 來台參加該一研討會、而頗為白宮所倚重的美國中國問題專 家何漢理(Harry Harding),就曾很直率的就李總統於四月 八日在國統會中,對兩岸關係「正常化」的說法,提出質疑 「李總統所說的正常化,究竟意所何指?是指像美國與日 本間的關係嗎?」 值得注意的是,何漢理等一行人來台北 的目的,就在於提出或鼓吹「中程協議」的概念。而在美國 行政部門的概念中,

台海兩岸的現狀已不易維持,

「中程協 議」是用以穩定現狀走勢。但李總統日前這個講話,只會使 得未來兩岸關係更添困擾,連帶所及,未必有利台灣和美國 之間的互動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