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講究禮貌
看待中國人和東方人的禮貌一般可以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一是贊賞,另
一是批評。我們喜歡提醒自己,盎格魯。撤克遜人有許多美德,而其中最主要的是
內剛,外柔則不主要。因此,當我們來到東方,發現有那么多的亞洲人在調解人際
關系方面具有比我們高得多的技巧,內心不由得充滿羡慕。這是不會做某事的人對
于能輕松做這樁事的人的一种羡慕。即使是對中國人具有過分偏見的批評家,他也
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已經把禮貌升華到一個完美的高度,這是西方人所不知道的、且
未曾体驗是想不到甚至几乎不可想像的高度。
這使我們想起,中國的典籍上記載有禮儀准則300條,行為准則3000條。一個
民族背負著如此繁多的禮節,要延續下去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我們很快就發
現,中國人已經設法把恪守禮節熔鑄成一种內在的本能,而非外在的需要,就像他
們對待教育一樣。這個民族的精英,曾為人們的日常交往制定出繁文縟節,而在西
方,這一切只适用于宮廷和外交往來,當然,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完全被這些
繁文縟節所束縛,而是這些規矩就像節日的盛裝,該搬出來時就得搬出來;至于在
什么場合需要這樣做,中國人全憑一种准确的本能去辨認。在這樣的場合,如果一
個中國人不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么他就會像西方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偶爾忘了9乘以9
是多少一樣,令人感到滑稽可笑。
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禮貌之所以不會欣賞,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一种觀念,這就是
“禮貌是某种善意的真誠表達”。在西方,把個人的幸福(在理論上)看做是全体
人的幸福,被認為是一种文明的看法,但中國人的禮貌則是完全与之相反。像所有
的技藝表演一樣,對人表示禮貌并不完全是整個內心的需要,而只是整個复雜心態
的某一部分的需要。禮貌用語的制定和使用,目的只在于維護既定的尊卑關系。這
在西方人看來,即便不令人發瘋,也會令人不知所措;而在中國人看來,這對于保
障社會秩序是至關重要的,而且也是調解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有前就有后,有后也
有前;該前的前,該后的后,各得其所,万事亨通。就像下棋一樣,先走的必須說
:“鄙王先走一子”,然后,對手說:“鄙王也走一子”。后來,對手事先告知說
:“鄙王的士要吃尊王的卒,走到鄙王卑賤的象位”。這就是在下棋。一局棋的輸
贏与說几句客套話毫無關系,但是,正如下棋人不能事先說出下一步棋,否則就會
使自己顯得荒唐可笑一樣,中國人對于對手的每一步棋若不能給予有理有節的回應
,也會成為人們的笑柄,因為對中國人來說,客套即是下棋,不懂這些客套就等于
無知。
同時,中國人講究禮貌的嚴格程度,是有城鄉差別的。一個鄉下人,雖然他知
道必須有禮貌,但他并不知道像城里人那樣的禮貌有哪些具体要求。
但同時必須承認,即使中國有難得一見的不懂禮貌的人,他們也要比最有教養
的外國人強得多:与他們相比,外國人只是怀中的嬰儿。一般說來,除非外國人曾
有過長期的生活体驗,又擔心自己有所失禮而被誤認為沒有教養,否則,他就不可
能有中國人那樣的禮貌之舉。外國人并不懂那么多的“規矩”,即使學會了那些漂
亮的禮貌用語,也表現出那樣的麻木和無知。正是由于外國人在仿效中國人的最起
碼的禮貌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無能和自愧不如,所以中國的知識界總是帶著一种毫不
掩飾的(理所當然的)輕蔑目光看待這些“野蠻人”。
禮貌可以比做一個气墊。里面什么東西都沒有,但它卻能夠很好地減緩顛簸。
同時,還可公正地說,中國人向外國人所表示的禮貌(完全与向自己的同胞所表示
的那樣)更多的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如何待人,其次才是考慮到客人是否舒服。你本不
想生火燒水沏茶,他偏偏要為你生火沏茶;結果讓你被煙熏得流淚,嗆得喉嚨像是
在吞苦藥;而主人仍然自信自己知道該如何待客,至于客人不樂意,那完全是客人
自己的事。再比如,你在鄉下租了一問較差的房子,房子的主人認為把房間打掃一
下(象征性地)布置一下是他的職責;你已經來到了房間,他仍然還在打掃;飛揚
的灰塵弄得你睜不開眼,你懇求他別做了,但他仍然繼續做。也許,這就是《禮記
》上所教誨的,應該為客人打掃房間,不管客人是否樂意。請客吃飯也有這樣的禮
節,這是令初來乍到者生畏(而有所涉足者常見)的禮節。在請客吃飯時,熱情的
主人特地為你盛上一大堆他以為你喜歡吃的東西,而不管事實上你是否喜歡吃,是
否吃得下。若是你一點也不想吃,主人似乎會說,那就是你的不是了,而主人則肯
定他自己并沒有失禮;也沒有人會說他失禮。如果外國人不懂這种游戲規則,那是
自己的事,与主人無關。
正是按照這個原則,一位中國新娘照例去拜會一位外國夫人時,她背朝夫人,
向著完全相反的方向行禮,結果使女主人感到奇怪和生气。事后經過詢問才知道,
新娘朝北行禮是因為那是皇上所在的方向,她并沒有在意女主人是在房子的南邊。
如果這位外國夫人不清楚自己應當站在房子的什么位置,那么這位新娘也就不必在
意女主人會怎么想;至少她表明自己知道應當朝什么方向磕頭!
中國人的禮貌常常表現在送禮上。如前所述,這是給受禮人“面子”。所送的
禮物有某种固定的老式樣。一位常与中國人打交道的外國人,總會收到一些禮品盒
,這些禮盒用紅紙包裹得清清楚楚,內裝油膩的糕點;即使他根本不可能吃,甚至
被逼得走投無路表示不愿意接受,否則他只好拿去送人,送禮人還是不會把禮品拿
回去。
中國人的禮貌決不是不允許人們“對禮貌吹毛求疵”。受禮人經常會問,這些
禮物花了多少錢。到別人家做客的人在与男女主人告別時常說:“給您添麻煩了,
讓您破費了!”
一位外國人曾應邀參加一次婚禮。婚禮上糕點丰富。婚宴進行中,端上一盤糕
點,僅有兩三塊,熱气騰騰而受到夸耀(似乎都喜歡熱的)。由于這位外國人是貴
客,這盤糕點端給了他。但他卻婉言謝絕了。不知是什么道理,這給正在進行的婚
宴投下了一片陰影,那盤糕點后來沒傳給其他人,而被撤了下去。原來,按照習俗
,每位參加婚禮的客人都要送一份禮錢當做婚宴的花費,照例是客人還在席上時就
開始收錢,但在中國人看來,向客人收禮錢是不禮貌的,于是就以向客人送熱糕點
為托辭。每個人都知道送熱糕點的用意,唯獨這位外國人蒙在鼓里,他的拒絕使得
其他人不便在當時拿出自己的禮錢。后來,他又應邀參加這一家舉行的另一次婚宴
,這次,這位外國人有趣地听到婚禮主持人比西方人還直截了當地對客人們說:“
這是放禮錢的地方,請吧!”顯然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訓。
在否定了中國人禮貌中令人厭煩的繁文縟節之后,我們仍要在社會交往方面向
中國人學習許多東西。保持我們的誠實,拋棄我們的魯莽,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
西方人的堅定的獨立性摻入一定量的東方人的溫文爾雅,那一切將會更好。
然而,許多西方人根本不會用這种觀點看待事物。筆者的一位熟人在巴黎住了
許多年,以致于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那里的風俗習慣。當他后來回倫敦時,他已習慣
于向見到的每一位朋友脫帽鞠躬。有一次,他向一位朋友鞠躬時,這位朋友嘲笑他
說:“老朋友,請看,這里沒有你的法國猴子可耍!”如果人們能夠集東西方之精
華于一体,能夠安然地走在狹窄的、荊棘叢生的中庸之道上,那該是多么的愜意!
中文書庫掃校(Yifan.net)
下一章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