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思緒含混
我們把“思緒含混”說成是中國人的一种特性,并不是指只有中國人才有這种
情況,或者所有中國人都是這樣。作為整個中華民族,他們完全有能力自主于世界
民族之林,他們的智力當然并不低下,而且沒有任何衰退的跡象。同時又必須記住
,在中國,教育并不普及,那些沒有受過完整教育或根本就沒受過教育的人,他們
在運用中國語言時,造成了思緒含混,有可能犯了律師所說的“事前從犯”的罪行。
不少人已經知道,漢語的名詞是沒有格的變化的,它們既沒有“性”,也沒有
“格”。漢語的形容同沒有比較級。漢語的動詞也不受任何“語態”、“語气”、
“時態”、“單复數”和“人稱”的限制。名詞、形容詞和動詞之間沒有明顯的區
別,任何漢字只要能用的,都可以通用,不會有什么問題。我門并不是要說中國語
言不能用來交流人的思想,也不是要說中國語言很難或不能把人類的各种思想都表
達清楚(盡管這樣說有道理),而只是認為,這种語言結构,正像夏天的酷熱自然
要引起午睡一樣,會招致“思緒含混”。
与一個沒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交談,要弄清他所說的是什么意思,那是很困難的
。有時,他的話好像全都是賓詞;這些詞以一种复雜方式編排在一起,莫名其妙,
不著邊際。說話含心里以為,沒有主格無關緊要,他自己是清楚在說什么,但決不
會想到听眾根本無法根据直覺理解他所說的這一大堆內容。顯然,很有經驗的專業
猜測家可以給人多數中國人講的話補上所缺少的主語或謂語,并指出其中有歧義,
而不能表達真正的內容。有些往往是整句話中最重要的詞,但卻破產掉了,也找不
到有任何頭緒。在說話中,話題的主語發生改變時,說話人往往沒有在態度、音調
以及相光的細節上予以提示,因此,你會突然發現他已經不是像剛才那樣在說他自
己,而是在說道光年間他的祖父。他怎么會說到那里,又怎么再說回來,往往是一
個難解的謎,但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這一成功的絕技。對中國人來說,沒有預先的
提示,而突然莫名其妙地從一個主題、一個人、一個世紀跳到另一個主題、另一個
人、另一個世紀,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就像一個人在看窗上的小虫的同時,不轉
移視線就能夠看到同一視線上遠處山坡上的牛群一樣。
漢語動詞沒有時態,中國人講話沒有說明時間,地點變化的標記,這些都是事
實;但同時,他們的思緒經常處于含混狀態。在這种情況下,可怜的外國人若對一
連串稍縱即逝的想法仍然抱有興趣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提出一系列問答式的
詢問,就像一位邊遠地區的獵人用斧子在無路的森林中“開出”路來,“你現在說
的這個人是誰?”這個問題搞清楚后,還可以接著問,“你說的這是什么地方?”
“什么時候?”“這個人做的是什么?”“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后來呢?”每
問一個問題,你的中國朋友都會帶著一种困惑或許是一种懇求的表情望著你,似乎
在怀疑你可能沒有五官。但是,沿著這樣的線索不斷地追問下去,就會找到阿利蒂
納*把人們從無望的迷宮中解救出來的路線。
對沒有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來說,無論什么想法都會令他惊訝,因為他肯定沒有
心理准備。他搞不懂,因為他也不想搞懂。他需要花一些時間增加思維能力,以便
進入新的狀態。他的頭腦像一門生了鏽的舊滑膛炮,架在腐朽的炮架上;在瞄准前
,需要先調整方向,而最后肯定還是打不響。因此,當問他一個簡單問題,比如“
你几歲?”他*古希腊神話中米諾斯的女儿。她用絲線引路將提修斯從迷宮中解救
出來。一一譯者注會茫然地盯著問話人,并反問道:“是問我嗎?”你說:“是的
,是問你”;這時,他振作起精神,又問:“是問几歲嗎?”“是,是問几歲”;
他再一次調整他的注意點,“是問我几歲嗎?”“是”,你說,“是問你几歲”,
“58”,他回答說,這回他的炮才運轉正常,對准了目標。
思緒含混的一個突出事例是,中國人習慣于用事實本身來解釋事實。你問一位
中國廚師,“你為什么不在面包里放些鹽?”得到的解釋是,“我們都不在面包里
放鹽。”“你們城里有這么多好吃的冷凍食品,為什么不留一點冬天吃呢?”“是
的,我們不留冷凍食品到冬天吃。”一位拉丁詩人說過:“能夠知道事物緣由的人
是快樂的”;如果他生活在中國,他就會把他的格言修改為:“試圖找到事物緣由
的人是自尋煩惱。”
思緒含混的另一個事例是,他們無法將別人的一個想法原原本本地轉告給另一
個人。要A把某事轉告于B, 再轉告于c, 這在中國是最難做好的,或者是由于有
關的人不了解該事的重要性,而根本就沒有把該信息傳下去,或者傳到C時已是面目
全非,不知所云了。以為這樣一台复雜机器中的3個齒輪能互相配合,運轉正常,
那簡直是异想大開。即使是那些有相當理解力的人,他們也覺得轉達一個想法而不
有所增減是很困難的,正如一根直棍插入清水中,折射出來的肯定是扭曲的樣子。
善于觀察的外國人處處會碰到這些奇特的現象。你就某种反常行為問道:“他
為什么這樣做?”“是的”,回答就是這么簡明扼要。在這种含混不清的回答中,
一般附有几個令人惱火的常用詞。既有表示疑問的“多少”,又有表示肯定的“几
個”。你問:“你在這里住几天了?”回答是:“是的,我在這里已經住了几天了
。”在中國人的言語中,也許最含混不清的詞是人稱(或非人稱)代詞——“ta”
,這個字既可以表示“他”、“她”,也可以表示“它”。有時,說話人為了表明
他所說的人指的是誰,就用拇指含混地朝這個人的家的方向指一指,或者指向這個
人目前所處的地點。但是,單音節的“ta”更經常被看做是一個關系代詞、一個指
示代詞和一個指定形容詞。在這些情況下,中國人的談話就像英國法庭上証人作証
,他以下列的語句表述一場斗毆:“他拿著一根棍子,他也拿著一根棍子,他打了
他,他也打了他,如果他像他打他那樣狠地打他,他就會打死他,而不是他打死他
。”
你向一個散漫的仆人提出質問:“叫你,為什么不來?”他回答說:“沒為什
么。”坦率得不得了。這种思維含混的狀態會導致各种往往令人為難的舉動,使得
講究條理的外國人總要為此而生气。廚師做飯時,總要把佐料用得夠,而做下頓飯
時,就少用一些。問他是怎么搞得?他坦率地回答,“佐料用完了。”“那你為什
么不及時再弄一些呢?”“我沒再弄一些。”這就是他的最好解釋。你向某人付一
筆錢結賬,于是就很花功夫地打開保險箱,非常細心地點錢給他;付完錢后,他坐
下來聊了“老半天”,亂七八糟的什么都聊;然后,若無其事地說:“除了這筆賬
,我還有一筆賬在你這里。”“那剛才我開保險箱時,你為什么不告訴我?不然我
可以一次統統付清。”“噢,我是想那筆賬与這筆賬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再比如,
一位病人在診所看病,已經隨意地花掉了醫生的大量時間,但不一會儿,他又回到
候診室;醫生告訴他,他的病已經看過了,他則爽快而簡要地說:“除了剛才看的
病,我還有其他病!”
在我們看來,最愚蠢的是普通中國人習慣于生了病而不及時治療,也許是因為
當時太忙,或者是因為治病要花錢。他們往往認為,忍受一陣陣的打擺子要比花10
個銅錢——約1美分——買一劑能治好病的奎宁更便宜。我們看到許多病例,都只
是因為病人拖時間而使本來不需要花什么錢就可以治好的病發展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一個人的家离外國人的醫院不足半里路;他外出時染上了眼病,回家后痛苦地
拖了兩個多星期才去治療;在這期間,他每天都希望病會自動好起來,但与此相反
,他的一只眼因角膜潰瘍而瞎了。
還有一位病人,他因脖子深度潰瘍而每天都要接受治療;當治療到18天時,他
說他的腿疼得讓他睡不著覺。經檢查才發現,他的腿上有一處像茶杯那樣大、那樣
深的潰瘍!他是想在他的脖子治好后才說他的腿!
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這類現象會使我們想起查爾斯•里德的一本小說中的一段話
:“人類不是沒有頭腦,而是他們的頭腦有毛病——頭腦含混!”
中國的教育根本無法使受教育者在能夠理解和能夠運用的意義上掌握一門學科
。西方各國都有人在傳說,某些布道者可以确切地証實,即使他們的經書上有天花
病毒,他們也不會染上。而在中國人當中居然可以看到這類事。中國的狗一般不會
自己去追捕狼,當看到一只狗在狼的后面,若不是朝相反的方向跑,那么至少是朝
相互成直角的方向跑。与此相類似,中國人在談論某一話題時,總是离話題越來越
遠。他往往触到該話題,時而像是要作徹底的探討,但最后還是离它而去;說得非
常疲倦了,還是沒有把話說完。
中國是一個兩极分化的國家。富貴者与貧窮者、受高度教育者与愚昧無知者,
都生活在一起。成千上万命該貧困而又無知的人,他們的眼界狹窄,自然頭腦含混
。他們就像井底之蛙,看到的天空只是黑暗中的一塊。有不少這樣的人連10里以外
的地方都沒去過;他們并沒有想過要過上比周圍的人更好的生活。在他們身上,任
何人都具有的天生的好奇心似乎已經泯滅。即使當他們知道,离他們家不到1里的
地方住進了一個外國人,他們也從來不打听一下他從何處來,他是誰,他要干什么
。他們只知道如何為生存而斗爭,此外,就一無所知了。他們不知道人是否像有些
人所說的那樣,有3個靈魂,還是只有1個,還是1個都沒有;凡是与糧食价格無關
的事,他們無論如何也看不出其中會有什么重要意義。他們相信來世,相信來世中
坏人會變成狗和虫;他們也純朴地相信,身体最后會變成泥土,靈魂——如果有的
話——會消失在空中。在西方,造就了“實際者”的力量,同樣也造就了他們,他
們的生命由兩部分組成:肚子和錢袋。這种人是真正的實証主義者,因為你無法讓
他理解他沒見過或听過,當然也沒有任何概念的事物。生活對于他來說只是一連串
事實,而且絕大多數是不稱心的事實;至于涉及事實以外的任何東西,他立刻就成
了一個無神論者,一個多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給他一些意想不到的尊敬和食物,
就足以滿足他的依賴本性,但是,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周圍人的習慣。在
他看來,人的肉体只是獨自地生長發育,而与心理的和精神的因素無關。要把這些
人從麻木的狀態中解救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輸入一种新生活,向他們展示古代基
督教創始人所講述的終极真理:“人是有精神的”,因為這就是所謂“上帝的感召
賦于他們知性”的全部含義。
中文書庫掃校(Yifan.net)
下一章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