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hosted by Angelfire.com: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

首頁  |  上課手記  |  學生意見  | 分享喜與樂  |  個人興趣分享  |  學術論文分享  | 報紙專訪 |

題目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2001年的一項調查指出,受訪的千多名初中學生,有百分之五認同自殺是解決困難的方法;而他們面對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校及家庭。請先參閱附錄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    分析附錄資料《生命約章》的內容,它對教導年青人積極面對逆境及壓力有何啟示?

(2)    根據家校合作的觀點,討論預防學童自殺的可行策略。

 

引言

        在香港這個充滿緊張氣氛的地方,青少年經常要面對各種的壓力,雖然壓力能推動個人去創造超卓的成績,但當來自家庭及學校的壓力過大時,而學童又未能處理時,有機會以自殺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以下先討論生命約章的內容及分析它如何教導青少年對面逆境及處理壓力,然後根據家校合作的觀點來分析學童自殺與學校及家庭有關的可能成因及討論預防學童自殺的可行策略。

(1)

生命約章的內容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印製的生命約章,希望年青人承諾:對自己寬容一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以笑容面對每一天的生活、冷靜積極地面對各種困難、參與多些有益身心的活動、與別人分享生活中喜怒哀樂、發展自己各方面潛能及興趣、每天均稱讚自己,亦願意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讚賞,使他們珍惜生命誠可貴、學會愛惜自己。

如何教導青少年對面逆境及處理壓力

        根據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的調查指出,初中學生的十大壓力來源是:學業成績不理想、沉重功課壓力、覺得家人不明白及不體諒自己、達不到家人期望、樣貌外型、與家人關係不和諧、受學校制度壓迫、找不到好友傾訴、精神困擾、自我期望高。如果學生能夠承諾生命約章的內容,當要面對以上的壓力時便較容易應付。

        如學生能對自己寬容一些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遇到精神困擾及自我期望高時,便能調節對自己的望期,減低精神困擾,如學生被同學取笑成績非常差,他能對自己寬容一些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有人的成績很差也能有很大的成就、自己成績差只是不夠努力,應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

        當學生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及受到學校制度的壓迫時,如能以笑容面對每一天的生活及冷靜積極地面對各種困難,便能減少所承受的壓力。功課雖然有壓力,但也能開心地面對,也能在當中尋找滿足感。面對學校制度的壓迫時也可冷靜積極地面對,制度是否合理,可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是否真的難於履行?

        當學生的學業成績及樣貌外型不理想,他們應參與多些有益身心的活動、發展自己各方面的潛能及興趣及每天均稱讚自己,亦願意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讚賞,每人均有不同的專長及潛能,學業成績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外在美是天生的,難於改變,但內在美便要靠後天努力去培養,透過不同的活動及興趣去發掘,當學生能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及專長、每天均能稱讚自己,亦願意接納別人對自己的讚賞時,便能較易面對學對成績及樣貌外型不理想的壓力。

        最後,當學生面對家人不明白及不體諒自己、達不到家人的期望、與家人關係不和諧及找不到好友傾訴時,可透過經常與別人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將心中的不愉快的經歷告訴他人,避免抑壓在心中。可以傾訴的對象其實很多,如找不到好友時,可向老師,社工,最重要的還是向父母或家人傾訴,他們是非常願意聆聽學生的心聲,這樣便能減少家人不明白及不體諒自己、達不到家人的期望及與家人關係不和諧所做成的壓力。

        學生所面對的壓力當中,很多都是學生個人能夠應付及面對,只要學生懂得依照生命約章的內容及方法,他們便能珍惜生命誠可貴、學會愛惜自己。

 


(2)

學童自殺與學校及家庭有關的可能成因

        學童自殺的可能成因有非常之多,如社會環境、人格特徵、家庭與父母及精神病等因素。但貝爾(Bee1997)指出單一項的因素並不能解釋自殺的行為,由於很多學童都會遇到這些問題,自殺的只佔很少數。他指出三個自殺的重要原素:第一是觸發自殺的壓力因素,如父母關係出現危機、跟愛侶分手、或遇上失敗等;第二是精神狀態的轉變,如絕望及無助等;第三是存在自殺的機會,如可輕易取得安眠藥等。

        學者溫納(Weiner1982)亦指出學童自殺的原因非常複雜,並非因絕望而一時衝動的行為。學者認為學童身處的環境是包括多個不同的系統,如家庭、學校、朋輩及社會等,除了因為學童不能有效適應心理和環境的轉變而自殺外,環境裡的系統未能好好地關心學童和給予他們的支援亦會導致學童自殺的。(Wodarski and Harris, 1987)溫納分析出有自殺傾向的學童的四個特點:家庭長期不穩定和不和諧、不斷增加的家庭問題、一段人際關係的結束、不能成功地解決問題。以上四個特點中有三個是涉及學童的支援系統出現了問題,(Weiner1982)因此,學校及家庭應作出適當的支援,增強學童應付困難及處理壓力的能力。

預防學童自殺的可行策略

        從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學校及家庭是預防學童自殺的最重要地方,無論是增強學童應付困難及處理壓力的能力及作出適當的支援等,所以,以下便會討論怎樣透過學校及家庭的合作來提出預防學童自殺的可行策略。

        要預防學童自殺的第一個可行策略是提高教師、家長和學生對自殺警告訊號的警覺性。(Hui1993)很多時有自殺行為的青少年會給予他人提示或預告,因一時衝動的自殺是非常罕見的,(謝永齡,2000)所以,在學童身邊的教師、家長和同學都應該對自殺的警告訊號提高警覺,如能越快察覺到自殺的訊號便越能有效地施予幫助,預防自殺的行為。一些明顯的警告的訊號,如外表的突然轉變、行為及性格的極端改變、將自己的財物或收藏品分給他人、全神貫注閱讀有關死亡的書籍等,都是容易被身邊的人察覺,所以提高教師、家長和學生對自殺警告訊號的警覺性是容易預防學童自殺的。

        上述討論的學童自殺的原因中,多數是因為缺乏支援系統而出現自殺行為。因此,增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是其中一個預防學童自殺的可行策略。除了一般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外,如家長日、開放日等,在察覺學童出現一些自殺的警告訊號時,學校與家庭需要有緊密的接觸,彼此報告學童在情緒和行為上的轉變或是家庭狀況和在校表現的轉變,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讓老師與家長能在有問題發生前交換學生的資料,是較容易作出支援,幫助學童應付及處理壓力。(Hui1993)

另外,學校應多與家長開會和進行小組討論,亦可為家長提供講座和工作坊,講解與子女溝通的技巧、少年在青春期遇到的問題、及處理壓力的方法、(Hui1993)甚至是與子女一起參加防止自殺課程、死亡教育等。(謝永齡,2000)舉辦這些活動除了能增強家長與子女相處的技巧外,亦能減少由家庭引發給學童的壓力;參加防止自殺及死亡教育課程、不單著重知識,更顧及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至技能訓練方面的學習,這樣能增強學童的精神健康及更有效適應心理和環境的轉變,容易適應轉變所帶來的壓力。

最後一個預防學童的可行方法是善用朋輩的支援,當學童遇上困難時,通常會向朋友求助,很多研究調查指出,當學童受問題困擾時,會傾向找父母及朋友求助。(The Boys’and Girls’ Club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1992; Li and Ng, 1992)但當家庭系統出現問題或不能提供援助時,朋友支援便成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幫助系統。一些學校已舉辦由高年級學生負責提供功課上及入學適應上的支援服務,雖然高年級學生仍未夠成熟可以提供有效的輔導,但至少可以留意同學發出的自殺警告訊號,並向他們建議多去聆聽身邊受壓力和抑鬱困擾的朋友,鼓勵他們尋求專業的幫助。(Hui1993)因此,善用朋輩的支援亦是一個預防學童自殺的可行策略。

總結

        如果學童能承諾生命約章的內容,他們更能珍惜生命誠可貴、學會愛惜自己,當要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時也能較容易應付及處理。雖然學童自殺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學校及家庭合作計劃預防學童自殺的方法,包括:提高教師、家長和學生對自殺警告訊號的警覺性、增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多與家長開會和進行小組討論,亦可為家長提供講座和工作坊、善用朋輩的支援等,定能減少學童自殺的機會。

 

參考書目

Bee, H (1997)The Developing Child, 8th edn, New York: Hongman/Addison Wesley.

Hui, E K P (1993)’Student Suicide and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Tsui, A B M and Johnson, I (eds)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Hong K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9-44.

Li, S F and Ng, R N K (1992) Life Stressors and Help-seeking Behaviou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Kwun To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Perception, Hong Kong : Kwun Tong District Committee on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Boys’ and Girls’ Club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1992) Study on Adolescents’ Help-Seeking Tendency, Hong Kong: The Boys’ and Girls’ Club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Weiner, I B (1982)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Wodarski, J S and Harris, P(1987) ‘Adolescent suicide: a review of influences and the means for prevention’, Social Work: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32(1): 477-480.

甄寶華(2000)’家庭,載於香港公開大學”ES252C教育心理學:單元六,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謝永齡(2000)《青少年自殺----認識、預防及危機處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首頁  |  上課手記  |  學生意見  | 分享喜與樂  |  個人興趣分享  |  學術論文分享  | 報紙專訪 |